我国寿险业经过十年的高速增长,去年出现了保费收入下降、甚至是负增长。而与此同时,外资和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保费增长幅度加快,而且超过中资公司。面对这一重大变化,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在4月16日“清华—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专家讲席”启动仪式及首次讲座时表示,从去年开始“我国寿险业正处于转型期”。 国内保险公司主动转型 吴小平指出,寿险业保费下降甚至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保费统计指标体系的不科学;而另一方面就是国内保险公司在意识到原先经营模式的弊端以后,主动进行了转型,这是“中国寿险业发展的很大进步”。但吴小平希望这个转型期“不要太长”。 转型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组织形式、价值观念和竞争方式上的转型。 国内各类保险公司在入世前后纷纷实现了组织形式上的重大转变。大型保险公司采取改制上市的方式,如中国人寿、平安在海外成功上市。吴小平提醒说,尽管“上市成功了”,但是“改制才刚开始”。原先的股份制公司如新华、泰康,采用了增资扩股方式,但外资参股比例保持在25%以下。至于新筹建的公司,在搭建组织架构时,提倡不仅要有中资还要有外资,不仅要吸收国有资本还要吸收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的组织架构比较好。”吴小平说。 国内保险公司的价值观念,也从片面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转而注重资本利润、客户价值以及服务,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方式也不再是原始的赤裸裸的价格竞争。这一系列转型不仅对保险公司、对整个保险市场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很好基础。 外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 快速扩张 外资和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在这个转型期内业务发展迅速,通过在新城市设立营销服务部的方式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市场急需的高管人才和经验。 中美大都会人寿董事长齐莱平表示,外资和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尽管只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未来3—5年将是其战略布局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重点关注城市在未来2年内基本都会有外资和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开设机构。”此外对中国团险市场,“外资和中外合资寿险公司蓄势待发”。齐莱平预计将来外资和中外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将至少达到15%”。 寿险业面临困难和挑战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是一大挑战。同时,在货币市场上,我国经济正处于加息预期中,寿险产品尤其是投资和储蓄类产品受到了很大冲击。然而,我国寿险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不完善,费率市场化尚不能实现。 其他金融业务也给寿险业带来了挑战。尽管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但是消费者自身是可以对产品进行比较的,银行、信托、基金等业务与保险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例如去年,曾一度出现基金大卖,与此同时,寿险保费尤其是分红类的保费收入出现了突然下降。 我国寿险业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曾经被大力推动的健康、医疗保险,并没有成为新增长点。吴小平透露,保监会将优先给予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养老、团体年金业务的支持,也会支持保险公司在东北、中部和西部等一些边远地区开设公司。 银保、邮政代理业务去年出现大幅下降。由于保险公司和代理人在利益点上存在冲突,形成“业务做得越多、保险公司亏得越多”,导致有的保险公司甚至主动限制银保产品。吴小平指出,银保邮政代理业务“维持现状,就会走到尽头”。例如,曾风靡一时的美国金融超市,也以倡导者———花旗银行自去年开始先后卖掉产寿险业务而告终。 此外,我国的营销员体制也不适应寿险业的发展。吴小平指出,营销员要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终身职业的方向发展。据悉,年底之前保监会将出台《营销员管理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