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个人负担医药费用的比例过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天津召开的“中国药师周”大会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说,世界各国都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来解决疾病费用风险负担,而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还很不完善。目前我国40%的城镇居民、72%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看病吃药都需要自费(据11月1日《贵州都市报》)。
诚然,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还很不完善。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老百姓看不起病的真正根源所在。换言之,就老百姓看不起病一事周望军副司长打错了板子。在我曾生活过的乡下,近几年一直流传着一首《怕字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医怕黑药怕贵,百姓怕的医疗费,不怕偶尔把病害,就怕医院刀子快。”我想,这几乎是所有老百姓对医院的态度。试想,如果我们医院的药价不虚高,不乱设置收费项目,医生不乱伸手,就算老百姓个人负担医药费用的比例是100%,可能也比现在参加了医疗保险负担要轻。
一种非常普通的骨伤药,成本仅为3元,可到了患者手中,就涨到了36.8元,涨了11倍之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药品出厂后,通常要过两个渠道到患者手中。一个是医院,另一个是药店。而目前,我国国有医院在整个医药领域中占有绝对垄断优势,80%以上的药品通过医院卖到患者手里,尤其是处方药。你想,在这样高度垄断的市场环境下成交的生意,其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能物美价廉吗?
笔者有一位朋友是跑医药销售的。他跟我说,一种药品能否进入一家医院的药房,关键取决于医院药品审查委员会的态度。在笔者生活的这座城市,据说一种药品进入三甲医院药房大约需要3万元的公关费。朋友说,医院选准一家药厂的药,不是因为你药厂的药疗效如何好、价格如何低,而是看那家药厂“识不识相”。如果药厂给的“公关费”高,医院自然愿意购进这类药品。药厂多给了“公关费”,自然要把这笔钱加在药的定价上,最终让患者来买单。
试问,老百姓面对着这样的药厂,这样的医院,哪里会有不挨宰的?前段时间,我国有关人士指出,我国10年医改基本上不成功。此话一经抛出,得到多数尤其是看不起病的老百姓的赞同。而此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90.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此点,足以证明人们对目前医药费畸高的不满。
医改不成功的讨论尚未平息,近段时间有关我国“药价屡屡‘空降’”的尴尬事实又再次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这一轮又一轮的讨论、鞭挞,充分反映了出老百姓对目前医院、药厂“药价刀子”太快的憎恨。国务院1997年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那么,医疗卫生事业首先就应该是一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应以人为本,而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以钱为本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可是政府主管部门总是钻进“胡同”绕不出来。采取了一轮又一轮的措施,下发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件,可就不见医药费的价格有所降温,看不起病的老百姓仍在医院的大门外徘徊。对此,把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原因归结为“群众个人负担医药费用的比例过大”,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试问,国家有多少钱,能担当群众个人医药费用的多大比例?我倒以为,作为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官员,应该挤一挤高医药价的“水分”,将板子打在诸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卫生部监管部门等等身上,而不应仅仅把板子打在整个中央政府身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