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保险公司的高管换得跟走马灯似的。
上半年因违规受到监管部门处罚,原信诚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朱信福刚刚下课不到半年,据相关人士称,来自信诚人寿总部的首席营运官朱家林将接替现任总经理陈嘉虎的职务,目前双方的交接手续正在办理当中。
光大永明人寿继去年底换帅后,8月,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林新达被调回总公司任职,由来自加拿大永明金融的林雨顺继任。
此外,中宏保险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也离开了现在的岗位,新任人选目前空缺。上半年刚刚开业的合众人寿总经理以及其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都已换了面孔。
如此频繁的人事变动,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并不新鲜。业内也早将人才流动看做“家常便饭”。以往盛行于代理人之间的跳槽之风,由于保险主体近年间的急剧增多,蔓延到了整个保险行业的各个层面。
关于业界高层的人事“震动”,各公司都对各自的“家丑”刻意地保持着低调。直接导致这些高管下课的原因莫衷一是。业内流传的主要版本都与其各自的业绩有关。看来,当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们精心地用业绩指标考核他的下属的时候,他们自身也面临着来自股东的业绩压力。
据了解,这种经营者与股东之间被称为“劳资关系”的不稳定性,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保险主体短时间内的猛增,带来的这种“劳资关系”的不和谐恐怕是许多人事先始料未及的。
就中外合资公司而言,大多数总经理来自海外,很多是喝“洋墨水”长大的英文比中文说得溜的华裔。他们主要的工作经验来自海外市场。虽然,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东南亚地区有丰富的从业经历,但是,保险作为本土化很强的一个行业,即使在若大的国内市场,各个城市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种种差异,初来乍到出现水土不服或者其他相关的问题是不难预料的。
当然,这些“假洋鬼子”总经理的出走,或许也不能全都归结于对国内市场的不适应,来自合资保险公司股东之间的权利分配等摩擦也不能排除。业内关于中外股东对合资保险公司的掌控权之争的传说由来已久,有的公司甚至因为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公司运行迟迟不能进入角色。
对于新成立的纯正的中资血统的保险公司而言,股东大多数为民营企业,业内普遍将这些保险公司内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不和谐归结于,民营资本的“短视”。
不久前,一向低调行事的民生人寿由于包括原总经理王耀华在内近10人突然集体出走,被媒介推到聚光灯下。“股东早上的想法,到晚上可能就变了”相关人士如此描述这些“资本家”的难缠。
很多老总在履新之初,都无不豪言壮语一番。但从目前情况看,能修成“正果”者寥若星辰。最近某新张寿险公司总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一种不无幽默的口吻表示,“已经替自己想好了退路。”职业保险经理人的生存危机感可见一斑。
不仅是监管层面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职业经理人们也开始小心从事。近日刚刚开业的都邦财产保险拟任总裁战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股东的睿智开明,加上由全体管理层共同研讨的公司发展战略又得到了股东的认同,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投资人和经营管理团队在价值观念上的一致,由此才达成了二者的默契。”他认为,“纵观一些新的保险公司,多家出现了管理层‘猝死’的现象,究其原因多为理念的不同,多为彼此的不信任不和谐所致。都邦9个月的筹备,正是经过了这样的磨合历程,透过彼此的认同,达成了今天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董事长王丽影外,其他几位股东都是有着一样的开明心态。股东们提出5年不分红,力戒浮躁,不求短期回报,而追求和支持都邦的长远发展,打造百年老店。”
为了追求这种和谐,曾先后担任平安人寿云南分公司、广东分公司总经理的战鹰甚至放弃了他在平安12年的事业和另一家正在申请当中的全国性寿险公司的拟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之职。
记者在采访不久前开业的阳光财产保险总裁张维功时,他亦表示,阳光开业前,就非常慎重地选择股东。为了追求股东和公司之间理念上的认同,他曾跑遍大江南北,先后和近400家企业谈判,最终通过不断的调整股东结构,达到目前的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
战鹰认为,作为一家新公司在市场上如何制胜,其实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默契与和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不论你再有资本也无论你多么专业,多么了解市场,都没有用。
无数教训已经开始让职业经理人开始在选择事业前途的时候,把选老板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保险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也在推进保险人才市场的成熟,只有理性的人才流动,才能给保险市场带来理性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