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内部整合实际是今天全球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提供金融服务的保险公司来说,IT作用和影响力已经从单一的业务部门扩展到保险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方式和业务手段逐步IT化,甚至管理模式和流程优化也因为IT的应用成为可能,其业务处理更是依赖IT系统来实现。IT已成为金融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整体优势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的可共享资源。在我国保险业走向金融保险集团发展的趋势下,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建设适合集团化经营的IT资源共享平台?近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发起主办了“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论坛———金融保险集团IT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专业研讨会”,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宪章与中外专家一起共同探讨了金融保险集团实现IT资源共享的模式、途径及共享带来的效益等问题,为我国保险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共享模式提供借鉴。下面是他们的主要观点: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保险业面临外资的全面进入,在外资保险企业诸多优势中,其信息化建设水平总体上高出我国的保险企业;信息化水平高,发展就快,核心竞争力就强,保险业的开放对我国保险信息化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有三家保险公司、集团海外上市,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但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下大功夫,其中进行IT资源平台的共享十分重要,具有战略意义。对IT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我提两点建议:一是高起点很重要。IT发展太快了,从长远来说,高起点意味着高效率。二是注重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发IT系统,不搞花架子,要踏踏实实地把IT共享平台建设好。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宪章:对保险业来说,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IT资源共享意义重大。首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金融集团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通过IT整合实现综合经营模式,避免重复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益和整体优势。中国人寿多年的业务实践中,既吃过信息化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的苦头,也尝到了加快信息化发展的甜头。因此,中国人寿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构建IT共享平台是中国人寿集团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础。
埃森哲合伙人Pierre-LouisSéguin:资源共享可以简单地看成集团旗下的企业之间或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共享的东西很多,比如后台服务(财务、人事、培训和其他业务单元共同的流程),也可以共享客户服务平台(CRM,电话中心),IT基础设施等,离客户越近,就更容易共享更多的资源。在分享IT资源以前,首先要分享的是企业的前景目标,明确企业的业务框架,才能更好地实施。在实施时,不仅要看国外的经验,重要的是能否在中国实施。流程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共享应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共享不仅是要节省成本,更要面向高层面业务质量的提高。成功实施共享有以下几个因素:建立IT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的共享;要有开放的公司治理模式;重要的是公司中高管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监控;要和业务部门保持一致性;在转型计划中应进行IT管理。
IBM亚太区金融业执行顾问黎江:在最近25年中IT发展存在的问题本质是什么?是人、钱、规划的问题吗?我认为是个资源整合问题,是企业领导如何整合资源,如何推动企业及时创新。问题的实质不是IT,IT反映了资源分散,授权分散。资源共享还是对未来市场环境的预测。但未来,特别是中国保险未来发展涉及众多的环境因素难以预测。我们可以在变化过程中找到哪些是不变的。IT趋势是可以预料的。保险企业的共享在国外的实施和国内完全不一样。中国是新型加转型市场,受外部环境制约,不可能协调实施。资源共享须有三个实现因素:一要有策划的能力,二是创新能力,三是持续小步领先。从IT入手实现资源共享更容易。实施资源共享的阻碍,不是钱和人的问题,而是思维习惯。因此,需要有新的视角看业务发展,并要掌握新的工具。
惠普亚太保险咨询与集成业务负责人RusselLok先生:从IT服务共享的治理模式上看,没有普遍适用的单一的治理模式。有些在管理方面,财险、寿险和养老金领域客户管理数据的共享;有些是涉及应用、业务数据的共享。还有些数据信息是团险和个险数据共享。数据共享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不同层次不同级别,我们可以建立6个维度,每个层次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共享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是:清晰的战略目标,实施领导能力的责任承诺,可实施的阶段性方法,财务架构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服务质量体系,供应商管理,程序管理,迁移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