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关方面多次宣布“几天内缓解”,持续一个多月的广东成品油供应短缺却不断加剧。本月中旬以来,城乡处处汽车长龙等候加油成为珠三角一景,“油荒”成为广东媒体和市民议论的热点。为此,一些地方媒体公开指责石油公司故意制造短缺,作为进一步提价的筹码。 珠三角地区这次“油荒”为历年罕见,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短缺品种多等方面均破了历史纪录。并且,从发展的态势看,油荒如同前不久刚刚过去的“麦莎”台风一样,正有不断向北蔓延之势,北方一些省份也作好了应对油荒的准备。 对于此次油荒,一些地方媒体对两大石油巨头——中石化与中石油的指责虽然略显偏激,但也不无道理。据海关统计,我国今年前7个月共出口了882万吨成品油,大幅增长45.5%。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汽油产量自6月份以来开始下降,7月份产量由于炼厂开工率下降急速减少,6月份我国的产量从5月份的436万吨降到409万吨。 但笔者以为,仅仅对两大石油巨头进行道义上的指责,称其囤积居奇、趁火打劫当然再容易不过,也更容易受到深受油荒之害的用户们的追捧,但单纯的指责,显然无益于人们对造成油荒的现象进行深层解读。 或许我们更应该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油荒产生的同时,国内的石油生产量降低,而出口量升高?我想,其原因就在于价格制定机制还完全操纵在国家发改委手中。以计划的价格机制去应对变动中的市场行情,这样一个定价机制显然是滞后的,同时也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 对石油巨头们来说,一方面是定价自己说了不算,国内依然执行着僵化的价格机制;另一方面,国际上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却加大了他们的生产成本,使得他们生产的石油利润极低或是开始出现赔本。在如此背景之下,有哪家企业愿意赔本赚吆喝呢? 我以为,在人们纷纷对石油巨头们“挟石油以令天下”的行为予以谴责之时,更应该考虑当前国内的石油定价机制是否完全合理,是否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否符合了国际市场的惯例。这些问题在油荒扑面而来的当下,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政策解答。 当然,在高垄断性的石油行业中,引入民营资本,也是打破巨头们敢于“挟石油以令天下”格局的一个良方。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尚须假以时日。现在奢谈通过民企打破垄断,还为时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