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财产险干脆就不要保了。”天安温州分公司总经理李志南牢骚之大让人惊讶。 “海棠”过后,1.2亿元的报损的确让市场份额占比不大的天安公司“很受伤”,在李志南的眼中,天安的损失远不止这么一个数字。 “温州的保险公司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1991年、1992年没台风,挺好;1994年17号台风一来,赔了;1997年那会儿好了一阵;1999年‘森拉克’又来了。”李志南说,一些保险公司都有这样的共识:大台风两三年来一次,在台风后的那一年,相对比较安全,得赶紧把保费给赚回来。 “因此,2004年‘云娜’过去后,大家都以为今年不会有台风了,市场一下子放开,大家疯抢市场份额,没想到,‘海棠’跟‘麦莎’又来了。” 台风的频发让温州保险市场充满了不可预期的变数,既是高风险又是高利润的表象让各家保险公司陷入了“盲目”的疯狂中,天安自然也不例外。 李志南其实不怨“海棠”来的如此之大,“温州的保险市场太不成熟了,每过了大灾年,各家保险公司为了抢夺市场,拼命地降低费率拉保单,保险收入减少了,减损措施、赔偿机制也自然就不畅通了,大灾一来,吃亏的还是保险公司。” “如果能在温州设立监管分支机构,保险市场的情况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李志南说。 “保险行业的混乱竞争让过去老人保的一些好传统都慢慢消失了。”人保温州分公司吴呈云讲述了一个经典故事。 早在80年代中期,温州人保针对地区水灾泛滥的情况,统计了前几年的数据报告,划定了一条常规水位线,并且在保单条款中规定,水位线以下不承保,线以上的在费率上划分等级承保,这种办法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一个创举,而且对台风引发的水灾有着非常明确的对策。同时,投保企业也可以在防灾时参考水位线搬运财产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现在,保险市场无序竞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国家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都把注意力放在抢夺市场份额上,让过去很多积极有效的防灾减灾经验都慢慢遗弃了。”吴呈云感慨到,过去人保设立专项防灾费,针对有的企业防灾没做好的,人保贴钱帮忙改造,现在人保也没那个精力了。 在吴呈云眼中,市场竞争成这样,保险公司的短视行为是主要原因,各家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以降低费率为主要手段,同时给客户也造成误导。 “海棠”过后,永嘉境内某段高速公路报损巨大,经公估受损金额达500万元,一张保单三家共保,其中人保占70%、太保占20%、平安占10%,“理赔时人保压力很大,因为大家都看着人保怎么处理。”吴呈云说,竞争是需要,但大家应该想着去如何提高服务来赢得竞争,一味地降低费率,各家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都不一样,大灾面前想联合起来都非常困难。 “平安财险在此次‘海棠’中理赔受损不大,原因之一是平安在温州财险市场份额不大,”平安温州分公司总经理卢世源说。同时,这也跟平安坚持相对合理的费率有较大关系。 太保财险温州分公司的李石泉也呼吁,希望在温州设立保险监管机构,“温州市场是非常有潜力的,如果在费率问题上有一个好的引导,各家保险公司达成共识的话,是很有作为的。” “温州没有保险监管部门,作为行业协会只能起到协调保险公司内部关系的作用,遇到有人投诉保险公司,协会根本管不了。”72岁的温州保险协会副秘书长游定杰很是无奈。他向记者透露,现在费率降这么低,给理赔造成很大的麻烦,有的保险公司经常是可赔可不赔的一律不赔,行业协会为此非常头疼。 “浙江保监局对温州市场特别重视,但毕竟远在杭州”,游老说,他特别期待保监会能尽快考虑将监管机构延伸到全国各个城市,比如能在温州这样潜力大的市场设立一个派出机构。 “浙江地儿大,保监局顾不过来,在温州这样特殊的城市设立监管机构是有必要的。”浙江省的一位财险专家表示。在他看来,保险监督机构的延伸,既可以让监管更加直接,同时监管机构在调整费率等事情上可以直接同政府协调沟通。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浙江保监局就对温州地区财产险进行过市场检查,深入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以往台风大灾的风险,对赔付情况做具体分析,然后通过引导,使保险公司在费率上达成共识,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费率不得低于这个水平。 浙江保监局接下来将针对温州地区企财险费率自律这一块进行重点调查研究,同时保监局也有对加强该地区保险行业协会机构建设的考虑。 这位专家认为,规范温州的保险市场需要从外部监管、公司内控、行业自律三个方面共同着手才能解决。 但要在温州这样的地级城市设立监管机构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据了解,保监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其具体的机构设置方案要由国务院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研究和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