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已经一段时间了,但备受关注的学平险并没有起色。自去年8月停止强制投保以来,学平险投保率持续下滑。以经济发达的广州为例,在校学生有150多万人,据业内人士粗略估计,投保率还不足10%。 去年8月,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中,保监会下发通知,不准强行推销学平险,由市场来调控学平险资源,学生家长有权决定是否购买。 但是学平险停止强制推销,并不等于市场将资源进行了最优配置,今天我们看到的恰恰是市场在学平险上出现了失灵。学平险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实现自由选择,相反,却出现了逃避购买,曾经100%投保率的学平险遭遇了空前的冷遇,很多地方的学平险投保率不超过20%,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学平险的投保率接近于零,留下了不少隐患。 而最大的市场障碍来自投保人。保监会还学平险以市场自由身,很大程度上是寄希望于社会公众能够自觉购买学平险,而不是逃避保险。现在看来,这种期望过高。从现有投保情况看,国内保险深度只有3.33%,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投资类险种。购买保险规避风险,并没有纳入多数人的习惯思维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让公众自由选择,学平险难免遭到冷遇。 学平险每年的保费为三五十元,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能承受,所以,价格不应该成为学平险销售的障碍。这就要从保险公司和有关管理机构入手,寻求学平险发展的突破口。 保险公司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平险。学平险从团险转向个险,投保人由学校变为学生家长,似乎增加了承保的难度。可保险公司更应该看到,学平险的转变,也为保险公司宣传品牌、拓展其他业务提供了机会。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这是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前学校统一投保时,保险公司不与学生家长接触,家长对保险根本就没有概念,现在学平险成为个险,孩子又是家庭中最可宝贵的,从孩子开始保险相对容易,这样,通过对保险的直接认知,家长们更乐于接受保险,学平险自然成为拓展其他保险业务的突破口。 所以,保险公司要有“赔本赚吆喝”心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坐等上门投保,而应走出去,加大学平险的宣传力度。以通知、通俗读物、理赔案例等方式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使学生家长的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多开辟销售渠道,广开投保方便之门。一方面开通网上投保、电话投保。另一方面加强与教育局、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加大学平险的渗透力度,新学期开始,到学校集中销售;学生分布虽广泛,却与居住地紧密联系,保险公司可以与社区合作,通过居委会销售;还可以与银行合作,利用其网点多的优势,进行销售。 既然学平险的保障性高,那么相关管理部门也有责任进行学平险宣传,通过非市场力量推动学平险发展,使学平险发挥社会“减震器“功能。上海推出保姆险、北京推出建筑工人责任险行政力量起了关键作用,在学平险上,也可以进行类似尝试,政府部门牵头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相关险种。深圳市提出政府办的学校应购买学生人身伤害学校责任险,保费由市区财政承担,其实这种责任险还可以把保障范围延伸到学校外面,发挥学平险的功能。同样,教育局、学校等单位也应将推进学平险当作责任,利用家长会等方式积极普及保险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