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市场的缺陷竞争模式不确定 市场竞争模式主要是指市场竞争的目标,基本原则及竞争主体的构成与行为规范。时至今日我国对保险市场的竞争模式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表达,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市场竞争的原则缺乏明确性,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执行着不甚相同的游戏规则,没有形成一整套能够对竞争主体具有约束力的完整的行为规范;二是对市场竞争的规划缺乏全局性。主要表现就是竞争目标不明确,市场规划不具体;三是对竞争市场的培育缺乏计划性。出于市场竞争的目标不够明确,对市场竞争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工作中即使有一些市场培育的因素,也是自发盲目的、被动的;四是对竞争市场的管理陷入被动性。一个竞争模式不确定的市场,其管理往往很难跟得上需求,从而出现被动监管的局面,超前监管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业务管理跟不上 保险市场各主体的业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的来讲,保险业务微观管理的重要性只是近几年才逐步被保险企业的经营者们重视。由于起步较晚,业务发展相对加快,各公司在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中国保险监管机构成立较晚,且还缺乏一套完整适用的监管方法和手段,五年多以前颁布的《保险法》已有很多内容不适合当今保险市场管理的需要,因此保险的宏观管理难以到位。 险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保险自恢复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险种一直很单调,结构不合理,保险产品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资料分析,各家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的相似率达到90%以上,这种状况不仅使各家公司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造自身的优势,而且导致过度竞争,造成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比如说与百姓家庭关系最近的家庭财产保险,从80年代诞生到90年代初一直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目前该险种的销售却颇为“惨淡”,原因是所保的责任范围过小。在经受几年冷落后,各家保险公司又纷纷推出新的类似险种,但受欢迎程度却与保险公司的期望有距离。 主体结构及中介组织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的一些商业保险公司承担了经营政策性保险业务的任务,这不利于政策性业务的开展,也不符合商业保险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方针。中国保险业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完成市场培育,国内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但与国外发达保险市场相比,我国保险市场中介组织不健全,如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等机制尚未完善。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保险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中介组织的完善与否,这也是中国保险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定位 根据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200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国保监会对未来五年保险业发展的整体定位是:大体形成一个经营主体多元化、运营机制市场化、经营方式集约化、政府监管法制化、从业人员专业化、行业发展国际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框架,同时,根据专家预测,21世纪最初几年,我国保险业将以12%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到2005年末,保费收入预计可达到2800亿元左右,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人均保费为230元。 完善保险市场统一运作的行为准则,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保险市场一旦开放,进入市场的就不仅仅是某一类型的保险主体,而是各种类型的保险公司及各类保险中介组织。出现在市场上的这些主体各有其运作特性,因些制定被大家认可和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建立系统的监管制度,非常重要,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对各保险机构的风险处理、资产变化、偿付能力等的严格监管,从而确保保险市场的健康运作;其次是统一税赋等外部环境,让保险公司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国内现有的保险公司,因所有制形式不同,故存在税赋不同。外资保险公司的税率为15%,而国内保险公司的税率为33%,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此外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大于国内股份制保险公司,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偏小。这些无疑有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的原则。因而,在开放保险市场的同时,在税赋、经营自主权、监管力度等外部环境上,对各类保险公司应是公平、统一的;此外,还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环境。 加速实现保险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结构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容量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已有的保险机构是不够的,应根据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市场体系的建设程度,及国际保险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逐步增加我国保险机构的数量,积极引进外资保险,组建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主体。 打破保险市场封闭运行的状况,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 必须要打破现阶段这种封闭运行的市场格局。首先是壮大市场主体,提高竞争力,推动保险市场的平衡发展。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根本的途径就要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营的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割据,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竞争。有专家认为,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50%就决定了市场将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其次要转变经营模式,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因为保险市场对内搞活后,保险公司工作的重点必然转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提高服务上来,这种转变不再是监管部门的行政命令,而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转变来适应市场机制运作的需要。 尽快培育再保险市场,增强各保险公司抗风险的能力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扩大和开放,再保险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一是再保险总容量不够,各保险公司除按法律规定分出20%法定分保给中国再保险公司外,余下的80%要自寻出路,使得有些时候保险公司的业务承保能力受到来自于再保险方面的制约;二是保险公司缺乏应付巨灾,如地震、大面积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再保险准备;三是现行的一些再保险关系尚欠规范性及诚信性,而这些均是保险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在国内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面临着重大的资产风险。因此,要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尽快筹建多几家可接受再保险业务的再保险公司(如,组建国家控股,各家保险公司持股的股份制再保险公司、有计划地允许其他股份制再保险公司进入市场、组建再保险经纪公司等)。为此要坚决贯彻《保险法》关于法定再保险的规定,把“优先在国内分保”的规定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国内保险公司之间相互分保机制,提高公司相互间的信任度;坚决制止和打击分保业务中违法违规行为,为再保险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及经营策略 建立适合市场实际和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保险法律和监管体系 《保险法》的部分条款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市场经济和国际法规与惯例,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修改和补充。保险监管的力度正在日益加大,监管的重心应当逐步由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过渡。尽快推出与《保险法》相配套,制定和完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监管法规制度,使保险经营者和管理者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制定信息披露制度和资信评级制度等,完善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法的一套保险监管体系。 活化保险基金的运用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的经营利润较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要尽快予以松绑。保险业的主管部门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一方面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另一方面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基础上,对我国保险投资政策进一步具体化,灵活地制定保险资金运用的形式和比例,拓宽投资渠道。 适应竞争需要,变保险推销为保险营销 保险公司传统的薪金制员工直销、佣金制代理的人海战术将面临变革,而新的市场营销理念逐渐被接受。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体现了企业对市场适应、产品销售和经营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公司完全可能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观念,展开销售。国内人寿保险近几年来飞速发展,而相比之下产险缺乏相应的优势,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和应用的不同是主要原因。 根据保险商品的特点,保险营销应更注意主动性、人性化和关系营销。营销即展业,产险营销即指产险业务的拓展、保险市场的开发以及保单的推销。深入了解保险商品的特性,认识保险商品营销的特点,从思想上将保险推销的观念转变为保险营销观念,是中国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 加快险种及服务创新,满足市场需要 非寿险产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保险险种的多样化和保险责任的扩展上。目前,保险需求出现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向,保险供给也必须实现产品差异化、技术专门化以及价格市场化。保险公司必须在掌握大量信息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市场,不断研究各类客户的保险服务需求及动态变化情况,从中把握商机。要注重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设计提供不同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险种开发战略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将老险种按新的市场需求进行加工整理,增加新内涵,推陈出新;二是引进国外的险种,结合中国的民族特色进行嫁接和加工,洋为中用;三是在发展常规险种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特色,逐步形成特色险种和优质品牌。 经济补偿是保险最基本的职能。保险创新服务就是要求当代保险人不但能为客房提供需求的保险保障,而且能够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防灾防损指导、监督、资助等服务。 建立规范、完备的企业内控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的集约化 比较而言中国保险业的内控机制不如银行业和证券业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严格和严密,加之保险企业的“责任滞后”导致经营成本的滞后和会计年度中效益计算的不确定性,“泡沫保费收入”造成的虚假繁荣往往极易形成“寅吃卯粮”――当期费用支取过高现象的发生。从财务核算、责任累积、偿付能力、防灾防损、组织管理、风险控制方方面面全面提高保险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是保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只有以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为保障,保险业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加入WTO后的挑战,实现健康发展。保险企业广泛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加强经营与管理。资金划拨、承保理赔、数据处理、产品开发、成本核算、办公自动化、网上营销等电子化系列服务带来了保险企业内部管理的革命。 保险企业应该在实践中逐步实现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及技术创新的集约化。 重视强化员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目前,我国保险业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才问题,因为无论是进行保险创新,还是跟踪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参与国际竞争都需要一批优秀的人才。为此,保险企业要时刻注意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考核制度,为人才的成长疏通道路,使中国保险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