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是如此宏伟、实在和温情:用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与上世纪末初步达到的小康社会相比,新的目标蕴含着全民共享、全面进步的深刻涵义,需要全国各行各业共同奋斗。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三驾马车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所处方位如何?发展空间如何?这不仅影响到一个朝阳产业的未来发展,更事关国民的小康生活的质量,需要我们潜心认识和探讨。 探寻保险为小康社会服务的现实方位 探寻保险在小康社会中的现实方位,我们不妨从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保险业的纵向发展、与国际同业的横向比较这三条线的延伸与相交来观察。 先看小康社会对保险的需求 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特色概念。“小康”一词最早在《诗经》出现。西汉《礼记·礼运》把小康作为一种与“大同”相对应的社会形态,指的是政治比较清明、生活稍为安康的社会局面。后世逐步演进,指家有余粮剩米的较殷实生活。邓小平同志1979年提出实现小康目标,是指温饱有余、但还不富裕的社会状态,旨在对2000年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调整,从急于求成到实事求是,把小康社会作为从温饱到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0多美元,从5个方面16项指标评估,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进步。 可是,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并未明显改变人均水平不高的现实,全国尚有25%的人未达到小康水平,其中还有近5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地区、城乡、领域之间差距较大,这表明现已总体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体制的完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的指标和内容,其中,社会保障覆盖率首次被国家统计局纳入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列为三个子系统26项量化指标之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山东青岛的这一民谚反映了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朴素认知。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情,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只能定位在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的“基本保障”水平上。因此,要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构筑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网”,必须加快发展商业保险。 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形式多种多样。一项专家调查表明,与风险伴生的社会稳定与安全问题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重点难点之一,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难,更是为全民上了一堂深刻的现实风险课。综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从发展经济这一首要任务,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个最终落脚点,风险保障需求如影相随。以发展经济为例,全面小康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地区协调发展之路,其中,解决农村小康问题是个关键。我国农村8亿农民,有5亿多劳动力,而全国现有的19.14亿亩可耕地,只能容纳2亿劳动力,如何促进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加快城镇化。在这个历史性的艰巨转变过程中,农民的养老保险怎样覆盖?医疗保险怎样改?失地农民的最低保障谁负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共同解答。否则,没有切实的风险保障安排,是很难顺利完成城镇化的。再如,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将更具活力和开放性,全球化的机遇与风险同在,财富与保障和投资相连,国外的企业要进来,国内的企业要出去,国有经济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经济也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如何配套“走出去”战略而拓展出口信用保险?如何为日益壮大的民营经济提供保险服务?如何满足百姓个人资产增加后理财需求的变化而进行产品创新?诸如此类问题表明,全面小康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刺激产生新的保险需求,为经营风险的保险业不断拓展新的市场。 其次看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表现。伴随社会从温饱向小康的走向,保险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1979年,我国保险业在被迫停业20年之后恢复业务,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到2002年的3053亿元,一直保持年均32%的增长速度,去年是1993年以来业务增速最快的一年,同比增长44.7%,大大高于同期GDP8%的增长率。市场主体从16年前一家公司独家经营,发展到目前拥有57家保险公司、170家专业中介机构、约7万家兼业代理机构,初步形成了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竞争,国有、民营和外国资本共同参与的市场体系。从一家公司到一个大产业,保险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与日俱增,仅以去年为例,保险公司承保风险总金额533406亿元,支付赔款和给付达706.7亿元。特别是在“4·15”和“5·7”空难事故及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及时赔付,切实发挥了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保险实力的增强和保险作用的发挥,成为小康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又将保险业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促使其在更广的领域更快地发展。 再看与国际同行业的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论衡量保险市场开发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2002年我国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比上年增加了0.8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为237.6元,比上年增加了68.8元,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仍远低于2001年世界平均7%和360美元的水平。论保险企业实力,尽管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上年末增长41.4%,达到6494.1亿元,仍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家较大保险公司的规模。论保险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我国经济总量已排在世界第6位,但保费收入仅排第16位;目前保险业总资产仅占全国金融总资产的3%,保费收入仅为居民储蓄余额的2.9%,低于7.4%的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近年保险业的较快发展速度,是在较低水平上形成的高速度,存在整体规模小、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低的先天不足;保险的基本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保险产品和服务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国际保险业先进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保险全球化背景下,扩大保险开放并参与国际竞争,给保险业带来了加快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审视上述三维座标点,我国保险业正处在市场需求巨大、发展势头旺盛、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方位。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将保监会与银监会、证监会作为三个平行单位设置,意味着保险业将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险业迫切需要发展,也能够发展。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开放保险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保险业需要发扬科学创新的精神,大力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开拓新的保险空间 运用互助共济原理、将个体面临的风险由群体分担的保险制度,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这三大基本功能。其中,保险通过“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制度安排,为保户分散风险、组织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功能,也是保险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利用保险费收集与赔付之间的时差性,对巨额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投资运用,是保险公司重要的经营活动之一,这种资金融通功能,能够促进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是现代资金融通的重要环节和方式;保险经营为企业或个人进行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和规划、风险控制等服务,其社会管理功能可以为政府分忧,为社会稳定出力。充分认识和发挥保险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多方面发掘和拓展新的保险空间,切实担负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 一、经济总量增长带来的保险空间 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首要任务。2020年我国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3000美元,年均增长7.2%,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到2020年GDP将接近36万亿元人民币,按现在的汇率计算超过4万亿美元。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范围在1.015~1.058之间,说明我国保险需求收入弹性普遍具有大于1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保险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以年均10%的保守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近2万亿元,是目前的6倍多;以2001年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世界平均水平计算,到2020年,我国的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是现在的8倍多。 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保险空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促进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和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劳动力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伴随经济增长同步进行,为保险开辟空间。 产业结构方面———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一产业的份额将降至10%左右,第二产业将降至30-40%,第三产业将上升到50-60%,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将得到大发展,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在形成。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将推动保险业长期以来规模较小的农业保险、责任险、出口信用保险、计算机保险等传统险种的变革和发展,迎合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要求,催生出新的保险服务空间和保险服务方式。 市场结构方面———全面小康社会是在对内和对外全方位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的加速,保险市场的范围将由城市扩大到农村,由国内走向国际,保险服务的地理范围将大大扩张。 劳动力结构方面———当前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10‰以下,到2020年,人口总量可控制在15亿以内,城市化水平将由2000年36.2%上升到55%左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4岁,接近目前高收入国家水平。巨大的人口总量和家庭缩小、老龄化加剧的趋势,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广大农业人口成为城市人口,会相应提高各种保险的需求水平,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保险消费市场。 三、国民收入提高和消费方式改变带来的保险空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社会福利。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00元,到202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预测这两个指标分别将达到22000元和6860元。国民收入的稳定提高,将促进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和保险意识的提高。 一是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对高档消费品、固定资产和货币金融资产的拥有量将大幅度增长,旅游、教育、健康等新兴消费将得到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家庭财产保险、消费贷款保证保险、责任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机动车辆保险等险种将发展迅速。2001年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家财险的投保率各自不到65%和5%,责任险保费规模占市场保费总规模的比例不足3%,而发达国家这三个比例分别达到85%、70%和20%以上。由此可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保险服务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二是随着保险意识的提高和保险供给的改善,储蓄等金融资产将向保险形态资产分流。2002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万亿元,储蓄率达到39%,而保险保障制度发达国家储蓄率普遍低于10%。据人民银行的调查,其中为养老、教育、防病、失业等不确定性风险进行的储蓄占44.5%,这部分储蓄与保险相关,若将其中的一半转为人寿保险,就将近2万亿,而2002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才2000多亿元,这充分说明保险在个人消费领域还有很大空间。 四、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保险空间 国家正在调整实施的诸多经济政策,将对小康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拓宽保险空间。 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将产生乘数效应,促进与之相关配套的产业发展,扩大对工程保险、责任险、企财险等险种的市场空间。目前全国保险市场发展很不平衡,京、沪、粤、苏、浙、鲁6省市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人的45.4%,而西部10省、市、区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人的13%。西部大开发将带动中西部和整个农村的大发展,提升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增强区域保险消费的能力。 实施全面、加速开放的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将促进国际进出口贸易和有关的服务增加,相应需要保险服务加速跟进。保险全球化的竞争,也将促进先进保险消费观念的传播和我国保险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使保险需求与供给更进一步达到一致。 正在持续进行的社会分配制度改革,使风险承担者逐渐从政府转向企业和个人。如传统由国家或企业负责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支出改由个人来负担,将为医疗、养老保险等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企业养老保险为例,2002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收入已近380亿元,而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覆盖人数仅为560.33万人,只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3%,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突破16%以上,国家鼓励发展企业年金以减轻政府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负担。据预测,企业年金规模近三年每年将增长1000亿元左右,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0亿元。国际上,保险公司始终是企业年金市场的主要供应商,我国保险业将成为未来企业年金市场的中坚。 五、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保险空间 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步发展、同步完善,一方面促进保险市场与金融市场对接,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化解保险市场封闭运行所造成的风险,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和转移风险。 由于资本市场既能起到融资的作用,又是风险搭配的桥梁和价格发现的场所,保险企业可以通过资金融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专业运作获得收益,开辟新的利润源泉,同时保险资金入市能够促进资本市场扩容,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另外,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过程还可以促进资金有效配置,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直接为全面小康社会创造财富。 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扩大了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空间,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开发与资本市场相联结的产品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扩大产品内涵和服务类型。自1996年以来,全球大约有126亿美元的保险交易在资本市场上成交。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的产品创新多种多样,如巨灾债券、巨灾互换交易、行业损失担保、应急资本、寿险风险证券化、期权交易等,增添了保险公司的经营工具和经营的灵活性,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我国正在促进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的互动发展,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的壮大,保险资金入市比例的提高,保险创新的空间将会大大延伸。 六、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带来的保险空间 由于保险服务的社会性、公众性特性,使其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可以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如在农业领域,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对农民救济和农业投入的职能,可以部分以保险制度安排来进行,由保险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媒介,通过财政对保费的补贴来促进农业灾害补偿和农业投入制度化,保证农民福利,增进效率。又如在最近的“非典”事件中,如果保险机制安排到位,更多的人参加了健康保险,将赔付风险通过在保险公司集中后再在各个被保险人中进行分散,由保险公司承担起部分社会危机管理的责任,就可以减少政府公共财力不足的风险。 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国的全面小康堪称世界上惠及人口最多的一项现代化系统工程。实事求是地认清保险的现实方位和发展空间,使保险业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在促进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实现行业自身的现代化,这既是一个继续探讨中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