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保险的经营效益,自然想到提高承保质量,以较高费率多收保费,从而降低赔付率,减少赔付,好象赔付率是保险公司效益的晴雨表。这里本文提出另一观点,以供商榷。我们认为,当今的保险市场,降低费率,提高赔付,让利与民,才是产险公司发展之路,立足之本。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论证。 一、可行性分析 在减少赔付,提高效益的思维定式中,其实先假定了不变的市场份额这一前提。我们知道,直接关系到利润的净保费收入=保费—赔款支出=保费×(1—赔付率)=保费×(1—赔款)/(保额×费率))。假定赔款与保额不变,赔付率的提高,意味着费率降低,保障范围的扩大。即产品(保单)价格的降低,这在当前保险的买方市场中,是让利与消费者的明智之举,无疑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赢得消费者的同时,击败竞争对手,从而扩大市场分额,带来更多保费,增加净保费收入。这就好比高中奖率(相当于赔付率)的福利彩票,会带来成功的大量发行(即大量保费收入),使福利基金(净保费)大大增加。这就是简单的薄利多销原则。有资料显示,我国保险界盈利的大哥大中保的赔付率也雄居榜首。 因此,为达到利润最大化,保险公司不能一味追求高费率、低赔付,而排斥稍高的赔付率,否则造成价格(费率)的提高会导致丧失市场。从理论上说,只要赔付率小于l,足够大的市场份额便能带来大量净保费收入,除去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成本、展业费用等开支(假定这些费用可以统筹),就能保证可观的净利润。但事实上市场不可能无限制扩展,价格弹性必然有一定限度。随着赔付率升高到某一边界点,某张保单对利润的边际贡献由量上的逐渐变小直至零再到质的变负,产生负利润,出现亏损,这才是真正的劣质不良保单。因此,产险公司应综合各自的资金运用能力、经营成本管理费用状况及市场价格弹性等因素设计自己的精算模型,科学计算可承保的临界费率,以此决定对具体项目的投标承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承保价格与市场份额很难兼得,在一定范围内舍价格便能求更大份额,从而增加净保费收入。 下图为费率、市场份额(保费收入)、净保费收入(利润)的关系图,由图可见,利润曲线增长斜率由大渐小,至零后(切线水平)变负(减少净保费),零点处的费率即为所求的临界费率。而对一些影响较大的标的,甚至可以高于临界陪付率的更低费率竞标,因为这种赔付具有广告效应,可以提升保险公司本身品牌,处理得当会产生正面影响,产生社会效应,因此部分赔款支出可打入广告费用,有利于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就保险合同双方主体而言,赔付本质上对被保险人是不利的,因为相对以未出险而言,被保险人所得不可能大于所失。而适当的赔偿给付,正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功能的体现。在极端情况下,彻底没有了赔付,保险公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同样,赔付率过低的险种(如现行的住房保险),从长远来看,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好的保险公司不但不怕赔,赔不怕,甚至还会怕不赔,因为保险公司正是通过正确迅速的理赔才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二、必要性探讨 从90年代中期后我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轨迹看,我国的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出现了共振现象。有着较高回报率的中国保险市场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产生了不可抵御的巨大吸引力,投资中国保险行业前景诱人,资本投向的巨大变化使大量中外资金不断涌入,保险市场主体日益壮大。而另一方面,受近年来世界工业经济增长缓慢导致的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顺利实现软着陆,传统工业的资金投入相对滞缓,保险市场客体的微弱变化与主体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主、客体发展的不同步导致保险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成为市场主流。而这种买方市场格局不仅短时期内难以打破,且很可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演变成一种常态。我国产险业务发展亦不可避免地进入相对缓慢时期,这既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我国产险市场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种种问题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1998年我国财产险的增长率仅为3%。甚至低于GDP的增长率,这并不是说产险市场潜力将尽,而是与产险市场产品开发不力、价格定位不尽合理有很大关系。目前产险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保险产品缺乏吸引力,条款制定不够完善,狭隘的保障范围难以满足保户的需求以及被保险人较重的保费负担等是影响财产险业务发展的不可忽视方面。同时,我国大型国企三年脱贫解困亦步亦趋,即使效益尚属上乘的上市公司,包括境外上市公司,亦有近1/6预亏或亏损,源未开,流先节,企业的保险费或多或少排在了削减之列,更不用奢望新增企业成为新生的保险客体。而前述大量资本的涌入使保险市场的主体迅速扩容,导致僧骤增而粥渐稀,保险之难,不亚于蜀道。为争一杯羹,保险公司之间价格战在所难免。90年代初期的高费率带来的高效益将难成局面。 随着入世前景的日渐明朗,中国保险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化解风险,关系到保险公司兴败。我们提出以上观点,以期我们中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能够合理定位,藉以在保险市场站稳脚跟,更上规模,再创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