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各保险公司的内部稽核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正常运作阶段,核保核赔作为一种全新的业务理念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落实到业务的各个环节,各种专题的财务检查也已经制度化、程序化,也就是说各公司都已建立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内控机制。但是,当前保险公司的内控建设仍然存在几个薄弱环节,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保险公司内控中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 1.风险测评 核保核赔的目的就是从一开始杜绝“病从口入”,但核保核赔不仅是个操作规程问题,它的真正实施牵涉到许多方面。一方面,竞争压力加大,保费收入与浮动工资、奖金的挂钩,容易使少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标的的风险选择;另一方面,保险标的千差万别,潜伏的风险复杂多变,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社会层次的各类被保险人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更是参差不齐,一线展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或实际经验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易造成高风险误保。比如同为建筑工程,其施工队伍的素质、信誉、施工机械的先进程度、施工场地的水文地质状况,各类光缆、管道的铺设、左邻右舍的情况等都影响着风险的严重程度。这就必须科学测评,找出风险源,并与被保险人一起商议具体合同的签订内容,是减费减责还是单项增费增责,是特别约定还是某项加大免赔都需要科学严肃的评估讨论并写入合同,以对双方进行约束。 2.无序竞争 新、老承保主体相继进入尚未发育完备的保险市场,整个社会又正处于经济转轨、价值观念转变阶段,保险业务的竞争手段良莠不齐是显而易见的。产险公司之间的主攻方向往往是大中型企业财产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产、寿险之间则有着某些业务划分不明的争论,为了增加保费收入,各公司都绞尽脑汁。大多数公司除直接拓展业务外,还“加长手臂”,通过经纪人、代理人来抓业务。提前支付安全返还、提高代理手续费、降低费率等手段已不鲜见,选择时机主动退费,请客送礼,安排亲属塞红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监管部门和上级公司屡令禁止,厉言疾色,但要自下而上完全杜绝这类恶性竞争还有一个过程。恶性拼抢提高了经营成本,人为地拉大了毛保费与净保费的差距,增大了承保风险,造成了不应有的利润流失和国有资产流失,还助长了不良习气。 3.分保 能否按法律规定分保是衡量保险业现代化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公司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非理性的追求承保规模和保费利润,对风险较大的业务,以划小危险单位的办法来扩大自留额,对高风险业务及特大型项目则未经报批和分保就予以承保。这种冒险承保极有可能导致本公司的财务崩溃。 4.资产质量 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原人保公司的资产迅速增长,其后涌入保险市场的各家保险公司的资产更是高速增长,如果仅从资产规模数字上来看,现在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是令人欣慰的,毕竟只有这么短短的十几年,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挣出这么大的一份“家当”很不简单,但资产的质量却令人担忧。一是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占资金总额和资本金的比例过高。我国《金融保险企业财会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占资本金的比重不得超过50%,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固定资产占资产总值一般在10%左右。而我国保险公司很少能符合上述规定和惯例,而且,事实恐怕比帐面上反映的更为严重,尤其是原人保公司分业以后仍有不断增加的后续投资以及各种方式变通的隐性固定资产。二是资产中隐藏有泡沫成份,也就是说只有帐面数字的那些陈年坏帐。三是资产增长方式比较原始,资产增量仍以保费收入所实现的利润为主,高效益资产在整个资产中所占比重甚小,在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以后,这种增长方式的发展余地就很窄了。 5.电脑运用 电脑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保险公司的现代化程度,随着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网上销售保单已不再是遥不可及之事。美国亚历山大保险公司等世界六大保险公司与英国电信公司合作建立了电脑化“世界保险网络”。据测算,加入该网络的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可降低20%。估计不久的将来我国保险公司就会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电脑在保险行业普遍应用,对内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原来在手工操作系统中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在电算化系统中已无用武之地。现在很多业务软件都是由专业电脑技术人员开发的,他们大多不了解内控的原理与方法,而且在软件程序中加进内控功能,必然会降低系统的效率,电脑专业人员当然希望软件应用效率最大化,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系统缺乏先天的免疫力,易给作案者提供可乘之机。 6.追偿权益 现在的考核体系中主要指标是保费规模、利润、赔付率、应收保费、劳动工资等方面,追偿权益的实现与否,成效如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保险追偿权是因第三者责任致损案保险人赔付后取得,本质上是一种债权,涉及多种法律关系、运输合同和国际公约等,操作难度大,兼之考核要求不严密,基层公司就不够用心了,保险公司的内控机制在这方面更是“盲点”。其实,对追偿权益应该引起重视,一方面表明保险公司的一切活动都在法制环境之中,是高度法治化,依法办事有助于塑造公司的良好企业形象。二是这方面流失的效益应是可观的,积少成多,追求效益最大化自然不能漏掉这一方面。 二、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对策 1.领导层一定要提高对完善内控机制的思想认识。在加快执行法人授权经营的同时,对建立、完善自身内控机制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绝不能认为这仅仅是应付上面检查或者是一种制度的需要,应将内控机制的完善看作是搞好自身经营管理、提高业务质量、加快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环。多数发达国家之所以保险市场发达,就是因为主要产业已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的转变,保险行业也是如此。过去做保险业务,靠的是走万里路,说万句话的吃苦耐劳精神,现在还要提倡这种精神,但仅有这种精神是不够的,拓展业务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效益要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变,这种科技就是管理科技,就是将内部控制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项工作,以全面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制度化,操作程序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2.细化《保险法》的各项具体规定,量化各项指标,不仅为内控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更要加强可操作性、可比照性。现行《保险法》对内控机制的管理和制约是不够的,执行弹性大,缺少刚性约束,更缺少具体量化指标。建议加强《保险法》的立法配套工作,在《保险法》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保险业的有关内控机制方面的条文或规定。 3.在现有法令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切实完善内控机制的各个环节:(1)资产质量指标,其中包括结构、增量变化、存量调整等指标;(2)核保核赔方面的具体操作规定,对不同级别的风险,不同规模的标的制定相应的核保核赔制度;(3)追偿权益的实施情况;(4)分保情况。要注意对电脑应用的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坚决杜绝系统开发人员进行一线操作,严禁在业务应用计算机上调校程序,内控人员要参与系统的开发与调试,检测手工与电脑应用的联接情况。各级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团队授权即授权部门主管的同时,要明确划分职、责、权的界限,在公司内部做到各部门、各岗位、各职别之间有独立的工作环境、明确的工作任务、主动、创新的发挥余地,使内控机制成为整个公司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