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理论界对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保险行业的财务管理及财务政策研究甚少。保险行业财务政策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但行业性质也决定了它有许多不同于普通行业的特点。下面,本文试就保险公司财务政策制定的总原则和保险公司财务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鉴于人寿保险业务与财产保险业务相比具有的长期性和更大的经营风险性特征,本文就以人寿保险业务为例,具体阐述保险公司财务政策的制定。 笔者认为,结合保险行业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要求,保险公司制定财务政策的总原则是:以核算手段现代化为依托,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以费用引导为杠杆,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和总体发展目标,着力于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体来说,保险公司的财务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预算管理为手段,围绕业务发展总目标,促进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财务政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财务政策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企业只有生存,才能获利。而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得生存。一个企业如不能发展,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企业排挤出去。企业的停滞是其死亡的前奏。因此,业务发展是公司的首要目标。结合公司发展的总日标,财务政策首先要力保公司发展总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方案在实际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这就需要编制预算,预算就是决策目标的具体化。财务部门应根据公司的决策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将一系列发展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层次和各个明细目标上。就目前寿险公司的管理模式而言,其管理模式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管理的总分公司模式,公司决策层制定出总体发展目标后,考虑各级公司的业务能力、市场发展潜力和竞争对手情况等因素后,将总体目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落实直到县级支公司。寿险公司主要对保费收入、新单保费收入、新单期缴保费收入、可用费用、可用佣金、短险保费收入、短险利润等影响公司发展和业务结构的一系列指标比较重视,这些指标既注重了发展的总要求,又注重了在发展中调整业务结构的需要。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和分配体系,使得预算管理能落到实处。 要使预算管理能切实收到成效,必须结合公司发展总目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围绕公司发展总目标和预算管理明细目标,综合评价体系将有关业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细化考评。具体的考评办法可采取评分法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即通过有关业务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赋分考核。但应注意,在指标细化考核时,不同的指标其分值或所占的权重应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业务指标的完成对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其贡献是不同的。因此,在公司发展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公司短期目标对不同的业务和财务指标完成情况打分评比。比如一个公司目前如果追求的是业务总规模,那该公司考核时对保费收入这个指标的评分可能会高于其他指标值。但如果一个公司追求的不仅仅是业务规模,它更注重业务结构的优化,该公司就会对新单期缴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赋予较高的分值。当然,任何一个公司其目标都不是唯一的,但在不同时期,在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业务发展目标是有所侧重的,因此,在制定考评体系时,一定要结合公司考评期的目标,引导业务朝目标方向前进。 为了使预算得以完成,使考评体系引起各考评单位的重视,考评体系除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外,还要明确奖惩措施,即将考评结果通过激励或惩罚措施予以兑现落实。就激励而言,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考评结果和被考评公司上下员工的收入相挂钩,即结合公司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基于考评结果的收入分配体系。事实证明,物质的激励总是会调动人们更大的积极性。 三、注重经营杠杆分析,充分利用正杠杆利益。 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是指因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及环境的变化而导致营业利润率剧烈波动的风险。经营杠杆是衡量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大小的重要标志,也是经营杠杆利益发挥作用的衡量尺度。目前,保险公司对其重视不够,应用很少。 根据成本习性原理可知,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业务量的增加(或减少)一般不会改变其固定成本总额。但它会使单位固定成本下降(或上升),从而提高或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即当销售额变动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随之变动,由此导致利润更大幅度的变动,且利润的变动幅度大于销售额与营业利润(即息税前利润)之间的变动关系。经营杠杆发挥作用的强度是通过经营杠杆系数(DOL)来计量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指营业利润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额变动率的倍数。 研究结果表明:1.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经营杠杆系数说明了销售额增长(或减少)所引起的营业利润增长(或减少)的幅度;2.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额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也就越小;反之,销售额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3.在销售额处于盈亏临界点前的阶段,经营杠杆系数随销售额的增加而递增:在销售额处于盈亏临界点后的阶段,经营杠杆系数随销售额的增加而递减:当销售额达到盈亏临界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此时经营风险趋近于无穷大;4.在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经营杠杆的因素主要是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金额。固定成本加大或变动成本变小都会引起经营杠杆系数增加。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公司应采取多种方式增加销售额,对保险公司而言就是增加保费收入,这样利润就会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倍数增加,从而赢得“正杠杆利益”。否则,一旦销售额减少时,利润会下降的更快,形成“负杠杆利益”。在市场繁荣保险业务增长很快时,保险公司可通过增加固定成本投入或减少变动成本支出来提高经营杠杆系数,以充分发挥正杠杆利益用途。在市场衰退保险业务不振时,保险公司应尽量压缩开发费用、广告费用、市场营销费、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的开支,以减少固定成本的比重,降低经营杠杆系数,降低经营风险,避免负杠杆利益。 当然,要使经营杠杆能正确发挥作用,首先要能正确对费用的性质进行划分和管理。保险公司的费用管理在整个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其他行业不同,保险公司的有关成本费用列支项目除了要遵循财务制度外,还要注意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与可用费用之间的关系,即实际使用费用不得超过根据保费收入计算出来的可提费用额度。因此,保险公司应从财务政策上鼓励发展创费能力高的业务,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应对该部分业务有所侧重。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无论是考虑到经营杠杆管理,还是为了节余费用,财务部门都应该注重费用分析。 四、建立偿付能力预警系统,注重偿付能力的分析。 风险贯穿了一个公司存续的始末,偿付能力风险是一个公司风险的集中体现。偿付能力是现代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稳健性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指其赔偿或给付的能力。保险公司承担着广大被保险人可能发生保险事故而引致的赔偿或给付责任,只有本身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才能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增进投保人的信心。尽管世界各国保险监管的侧重点、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监管工作的核心是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我国的《保险法》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做了许多专门规定,如保险公司资本金的要求、保证金的提存、各项责任准备金的提存、实际资产与实际负债的认定、最低偿付能力的确定、法定再保险的安排等。中国保监会也十分重视对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曾于2000年下发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监发[2000]2号)中,就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最近,中国保监会又于2003年3月24日专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出台了新规定,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1号)。 该规定第五条详细说明了人寿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人寿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长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之和。(一)长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之和:1.投资连结类产品期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1%和其他寿险产品期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4%;上款所指的寿险责任准备金,是指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法定最低责任准备金。2.保险期间小于3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保险期间为3年到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5%,保险期间超过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和其他险种风险保额的0.3%。在统计中未对定期死亡保险区分保险期间的,统一按风险保额的0.3%计算。风险保额为有效保额减去期末责任准备金,其中有效保额是指若发生了保险合同中最大给付额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需支付的最高金额;期末责任准备金为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法定最低责任准备金。(二)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计算适用第四条的规定。即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列两项中数额较大的一项:1.最近会计年度公司自留保费减营业税及附加后1亿元人民币以下部分的 18%和1亿元人民币以上部分的 16%;2.公司最近3年平均综合赔款金额7000万元以下部分的26%和7000万元以上部分的23%。 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的最低偿付能力指标是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警戒线,保险公司能否真正承担保险责任,履行保险义务,将取决于其偿付能力的大小。因此,作为被监管对象的保险公司更应注重对偿付能力的分析,应建立偿付能力预警系统,定期进行偿付能力分析,保证公司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即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保险监管部门规定的数额,一旦低于最低限额,保险公司应当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如增加本金、停止经营部分业务、提高分保比率或减少自留额等。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偿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最终取决于公司的财务实力。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其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能力决定了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保险行业要能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保险公司的财务政策,就是通过各种财务手段和方法,引导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