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息日前发生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的火灾,使中国留学生遭到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些学生有没有保险?此事引起了保险行业的关注。据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的消息,截至目前还未接到为在大火中死伤的学生进行理赔的咨询电话。
对这种情况,接受采访的有关专家指出,虽然出事之后,许多人认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性,但毋庸讳言,保险在现实的中国还远未深入人心,还远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这是目 前中国保险行业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最大风险。这种情况表明,目前中国保险行业在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上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2002年,美国的保险密度是3613美元,保险深度是9.65%,全年保费收入超过1万亿美元;而加拿大的保险密度是1547加元,保险深度是4.2%,全年保费收入近480亿加元。保险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渗透,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的平稳发展。
显然,化解中国保险行业最大风险的唯一途径是加快行业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当然,在加快发展时需要从多角度引入风险控制机制,从多方面加强风险控制。
保险企业全面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保险企业在各经营环节产品研发、营销、业务管理、偿付能力管理、资金运用等都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保险企业的经营质量将无法保证。有关专家指出,控制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一,在保险产品研发中,要有一套标准化流程,确保产品质量,控制研发风险。二,要强化费率管理,在费率厘定过程中,通过提高精算水平、完善数据库等确保费率厘定的精准性;同时,根据公司的组织架构对费率进行层级管理,避免下级机构随意调整费率。三,完善风险核保机制,核保标准的设立要考虑不同产品的特征,也要考虑险种受众和地域特点,针对不同的险种建立不同的核保标准;要充分借鉴国外同类险种的核保标准;根据不同的机构层级和核保人等级明确划分核保权限。四,规范保险理赔的程序,完善理赔系统和理赔人员配置,建立专家咨询网络,在重大复杂赔案中以科学的方式评估确定损失。五,加强代理人管理,包括改革佣金制度,完善考核指标,加强职业培训。六,建立企业内控机制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偿付能力指标、赢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产品线指标和经营稳健指标等。七,完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八,完善计算机内部管理系统,保证各环节的信息交流顺畅。
其次,从风险转移的角度出发进行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保险企业要树立通过再保险进行风险转移的理念,充分利用境内外再保险市场化解风险。
第三,保险企业要实行财务型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建立特殊准备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等措施。
建立健全行业风险监管机制
在加强和完善保险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同时,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风险监控体系,以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关专家指出,该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工作,提高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要进一步完善保险监管的法律法规;要加强保险监管机构建设,从数量和质量上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无论是与现有市场规模还是与市场发展潜力相比,目前的保险监管队伍还显得很单薄;尽快设立独立运行的保险信用评级机构。
其次,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推动行业内部的协调、合作,加强各项建设的协同推进,以提高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行业风险的控制。比如,可以通过审计、会计等部门参与对保险经营的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要把对保险企业经营的定期审计作为防范和化解行业经营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使之制度化、程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