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承担着社会稳定器、资金聚集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等重要职能,在经营上,具有金融行业特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利率、投资环境、保户风险偏好和基础率等的变动,均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其影响速度和冲击性不断增强,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寿险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发展环境变迁,国际寿险业风险迅速加大,且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与之相适应,防范与化解风险的内容和重点也随之改变。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和金融表现较稳定,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主要集中于负债业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金融环境剧变,利率管制放松,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新型金融工具和机构大量涌现,对寿险公司经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寿险业面临的竞争风险、保险风险、投资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等迅速加大,保险公司破产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安然”和“9·11等事件的爆发,更是极大提升了寿险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和需求。 伴随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全球化和市场化,以银行业风险管理为先导的金融业风险管理迅猛发展,近十年来,国际保险业风险管理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在理念方面,还是在模型、技术和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寿险业风险管理从无到有;运作模式从只局限于负债业务风险管理,发展到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再到目前极力推行的全面风险管理(ERM);推行方式自下而上,从寿险公司内部自发开展风险管理,到寿险公司监管部门吸纳总结行业风险管理经验,形成以风险管理为监管核心的监管方式;相关理论取得了巨大突破,曾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默顿将风险管理归类为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发展至今,风险管理已成为寿险公司经营中的一门科学与艺术,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定量分析方法是其科学性的体现,决策过程则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其对保证寿险业稳健经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风险管理将逐渐发展成为寿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综观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寿险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自1997年始,寿险保费收入超过财险保费收入;1990-2002年间,其年均增长率高达36%。截至2002年年底,寿险保费收入达2274亿元人民币,已占保险业总保费的74.5%,并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寿险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寿险业风险与日俱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寿险业经营体制也发生了深刻转变,由20世纪80年代只有一家国有公司经营,逐步转向90年代国有、股份制、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市场竞争格局发生裂变,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投资环境日益成熟,波动性加剧,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加大;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影响,其对国内寿险市场各个领域的冲击不断增大。而国内寿险公司无论是经营方式、管理水平、技术手段还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知名寿险公司相比,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公司尚未真正树立风险意识并理解风险管理的真谛,这就迫切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努力激发市场潜在风险管理需求,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综合偿付能力,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寿险公司风险管理》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它全面地介绍了寿险业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内控制度与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与管理、控制方法和工具;既有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经验的比较、借鉴,也有对我国寿险业风险管理发展设想与建议。这本书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在为风险管理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同时,还将对全面提升寿险公司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监管机制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006年11月以后,中国寿险业就要敞开大门了,各个寿险公司现在都在积极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努力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风险管理。形势逼人,压力沉重,我们再不能无动于衷,再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赶紧行动。而最关键的是适应保险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推行风险管理理念,切实发挥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练好“内功”,夯实自身的发展基础,以便胸有成竹地应对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