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保险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5年,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度开放后过渡期,中国保险市场向国际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与国际保险业更加融合。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保险业自身的历史性转型,中国保险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几家国有公司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人保、人寿、平安成功上市。保险市场体系日渐完善,保险中介的迅猛发展填补了市场体系空白,构建了一个更健康的市场。保险经营逐步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保险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保险产品创新能力增强,贴近市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不断出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商业性养老与健康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的发展日新月异,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保险业的发展、转型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中国保险业的全新形势对保险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保险人才需求的数量激增。我国保险从业人员总数不过150万人,在13亿人口中仅占千分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长达20年之久,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人才储备较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供需之比为1∶4,我国保险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对保险人才素质要求提高。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保险公司对保险人才在专业理论知识、从业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保险公司要谋求深层次的发展,一方面对精算、核保、核赔、客服、内部管理等专业性人才的技术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更需要既精通国内市场又熟悉国际市场,既懂保险业务又了解承保标的相关知识,既懂承保又懂理赔的复合性人才。 要满足中国保险业深层次发展需求,必须转变人才观念,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适应发展、适应形势的保险人才。 一是改革高教培养一批人才。我国高校的保险教育起步较晚,在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培养目标、就业指导等方面与市场需求都有一定差距,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如保险精算、保险财务分析、保险法律等专业的培养力量更是薄弱。只有贴近市场,着眼长远,高校的保险教育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为市场所用,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系统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长远发展为指导,既培养具备保险基本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的技能型普通人才,又培养具备专业化知识的高级人才。要采取长短结合、务实与务虚结合等多种方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层次人才,为社会提供高、中、低多层面的立体型保险人才供应网络。 二是适应需要引进一批人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一体化,使中国保险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保险市场需要一批具有国际意识与国际经营能力的人才来应对国际化的竞争。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与累积的过程,培养一个专业性人才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而我国保险人才培养断层一时无法弥补,短期内产生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可能性不大。从其他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在迅速发展与国际化过程中,采用“拿来主义”,从海外市场直接引进一批有从业经验的人才是快捷、方便地提高人才素质,缩短与国际市场差距的有效办法。我们应针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海外保险人才加入中国保险业。 三是更新知识重塑一批人才。在中国保险业,对各保险机构决策起作用的高级管理人员多在上世纪80年代加入保险业,他们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客户资源,但在中国保险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从封闭式经营逐步向国际化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人的经营理念和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使之跟上发展的步伐,是保险企业在人才开发上的重要课题,也是保险企业比较经济、见效较快的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方法。现在不少保险机构与高校联手,建立自己的再教育培训基地,不断更新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确是明智之举。 四是创新机制激活一批人才。我国保险业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长期以来粗放式经营的理念使保险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机制僵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导致“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使有限的保险人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用人环境,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建立起一套公正、公开、择优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畅通人才成长和流通渠道,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合理分配人才资源,科学选任保险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