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市民到政府上厕所”。这是最近一期《南方周末》上一篇报道的标题,语出陕西省咸阳市市长张立勇。咸阳为打造开放型政府,推出了公民旁听政府常务会制度,同时拆除了原本非常气派的政府大门,推倒了围墙,取消了传达室、保卫科办公室,市民可以自由进出市政府,政府机关厕所对外开放。
“没有围墙的政府”——这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时髦的口号。咸阳之前,广东深圳、云浮等地已经这么做了。今年全国两会上,亦有代表委员提起过这一话题。这本来是一个要求政府归位的动议,可是并没引起多大反响,鲜有地方政府跟进仿效。社会舆论中也充斥着不以为然的声音:有人认为,关键是要拆除观念上的“围墙”;有人认为,社会和谐不在于机关有否设围墙;更有观点尖锐者,直斥之为形式主义、花架子。
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当然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拆除政府围墙不影响拆除观念上的“围墙”;对社会和谐应该也算是“帕累托改进”——可能益处有限但却不会有害;如果政府只是拆除围墙做做表面文章,该“形式主义”并不会为政府赢得民心。因此,关键的问题不在其他,而在于现代政府到底应不应该有围墙?
先来看美国总统官邸白宫。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白宫每周二到周六早晨8时起到正午免费向公众开放。从1801年起,白宫门口“WELCOME”的脚垫从来就没有收起过。美国人一直相信:总统的大门不应关上,至少有一段时候必须如此。
龙应台曾经这样描绘“落实在茶米油盐的生活中”的民主体制: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由此看来,现代政府本来就是不该有围墙的:“没有围墙”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形式要件,而不是百姓奢侈的愿望;拆除围墙是政府早就应该做的,而没有资格充当什么捞取民心的“花架子”。百姓不是“闲人”,而是“主人”,世上没有“主人免进”的道理,他们有权进入“雇工”工作的场所监督检查,“公仆”也有义务给他们创造机会了解政府、监督政府。
“欢迎市民到政府上厕所”,这是开放政府的一句上好广告语,咱们老百姓越听越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