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薇报道 随着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大门的开启,一部分投资意识较强的市民又开始关注各家公司的分红险。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认为,保险外汇资金境外投资能为保险公司带来多大的收益,还是一个未知数。
不可指望巨额红利收益
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通过国内、国外的基金和再保险等方式投资,由于市场上基金收益不太高,直接带动了保险公司的分红直线下拉,导致了一些客户的不满。此次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大门的开启,给保险资金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资途径,对于分红险客户来说是一次机会,但也不能盲目乐观。正如郝教授分析的,中国保险公司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能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只能是未知数。
说到分红保险的收益,投保人必须注意,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所描述的红利状况仅仅是一个假设,根本不能代表该产品派发红利的实际水平。常有代理人在介绍分红险产品的时候,说“假如年派发红利5%,那么20年下来您的收益会比购买一般的同类保险产品高出多少多少元”。这里的“假如”仅仅是基于一种假想状况下的收益水平。因此投保分红保险还是要从自己的真实需求出发,而不能凭借红利情况的演示冲动性地选择投保。有许多客户就吃了“只看重收益”的亏,往往作出不正确的选择,保费的支付甚至超过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其实,单纯的分红率并不能代表老百姓最终拿到手中的钱会有多少。各个公司的分红方式是有不同的,有的按保费分红,有的按保额分红。投保人不能只做单纯的比较。
分红险保障功能几近于零
相比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而言,分红险的保障功能几近于零。有不少家庭由于盲目追崇高收益,购买分红保险。在家人出险后,却只能得到微少的补偿金。张先生就是为妻子购买的分红储蓄保险,妻子不幸病故后,身故赔付金只有3.1万元,而保费却交了3万元。许多人都钟情于购买这样的储蓄型保险,分红保险一度时期几乎支起人寿保险业务的半壁江山。很多对保险还很懵懂的消费者,在业务员“既储蓄又有分红还能保险”的推销下购买了这样的保险。而真实情况是,大多数分红储蓄型保险提供的保险保障非常之低。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保险保障还是第一位的,分红等附加功能不能替代其基本功能。他建议说对于收益返还型产品要注重长期效益,一般来说,保障期限越长越好。专家尤其提醒购买保险一定要根据自身需求,切不可盲目跟风。(9版《钱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