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份额仅为0.13%,竞争理念更关注长远
两年前,中国保险业率先对外资开放,今年以来,六家外资保险公司(中英人寿、首创安泰、信诚保险、海康保险、恒安标准、中宏人寿)进入山东,并大多把省内管理总部设在济南。
省保险行业协会日前提供的数字表明,2006年1-9月山东(不含青岛)六家外资保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为2356.01万元,所占市场份额仅为0.13%。10月份,中国人寿在山东的市场份额为49.57%,而外资保险公司中的第一名——中英人寿的市场份额仅为0.11%。省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嘉瑜认为,外资保险在业务方面尚未对中资保险带来什么冲击。
在外资保险登陆中国的第一站——上海,外资保险目前所占市场份额为18%。
业界专家分析,外资保险在短时间内尚难撼动中资保险大树,一方面,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中资保险海外上市,又将在境内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另一方面,按照我国的规定,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必须采用合资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外资保险的外方股东与中方股东因为观念的差别矛盾激烈,有些甚至草草分家,影响了外资保险的发展。
外资保险在山东、济南的市场份额虽然尚且微不足道,但六家外资保险的集中登陆还是让中资保险公司感到了巨大的压力,首先是人才的流失,本已感到匮乏的保险人才又被外资保险公司挖走不少;其次是心理的冲击,今年以来济南市随处可见外资保险公司的形象广告,“源自英国、300年保险经验”的大幅宣传不能不让客户动心。
事实上,外资保险的进入的确让济南的保险市场显现新意。率先进入济南的中英人寿注重经代营销渠道的培育和建设,目前已与20多家保险中介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其30%的保费收入来源于此,不少曾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山东保险中介机构,也因此再现生机活力。恒安标准率先采用“职员制”销售模式,不仅吸纳了不少社会精英加盟,也让客户有了全新的体验。寿险保单一般要拥有几十年,而在保险公司,保险营销员进进出出是家常便饭,客户今年买了保险,明年可能就成了“孤儿保单”,难以得到良好的后续服务。如果寿险营销人员能在“职员制”下稳定地工作,也就意味着当客户拥有了一张保单,身边就有了一位长期为自己提供理财服务的朋友。
刘嘉瑜认为,与中资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一般实行“谨慎经营”战略,不急于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与中资公司搞价格战,而是着重品牌的逐渐树立和推广,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