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都应该让双方股东知道。要知道,一个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如果少了股东们强有力支持的话,肯定是呆不长的。”冯康君在采访中说的这番话至今还能被记者想起,已经回到德国的冯康君肯定会认为他是得到股东支持的,因为他在这个位置上呆了6年
安联保险集团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1917年,当时它在中国的主要港口城市,如上海开办保险业务。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安联保险集团先后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签订了再保险和技术传输合作协议,成为首家与中国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国际保险公司;1994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立了代表处。在1999年,中德安联(原为“安联大众”,2006年4月更为现名)作为第一家欧洲合资寿险公司在上海成立。至此,安联保险集团迈出在中国发展直接业务的第一步。
自从十几年前友邦在上海开出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分支机构时起,高管“本土化”就已经成为了保险业内的热门词语,虽然友邦上海分公司历任总经理都并非中国内地人,不过不论是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等保险业发达地区的友邦上海分公司高管,说的都是同样的中国话,会写同样的中国字。但是中德安联却是从公司成立至今只经历过两任总经理,并且均为从德国总部派出。同样,公司成立7年时间,只换过一次总经理,这在外资保险公司当中似乎也已能成为一项纪录。
第一任总经理Benno Freiherr vonCanstein将自己的中文名字定为“冯康君”,他说他身上具有德国的贵族血统,因为他的姓名之中就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始创于1890年的安联保险集团经过百年锤炼已具有了浓厚的贵族气质,但是到了中国这个市场,他却必须思考是先抢市场,还是先盈利?
尽管之前在接受采访时,他选择了这样的回答——“这是每个商业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市场份额和盈利目标两者间并没有先后之分,面对市场的开放,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服务质量,开发新的产品。”但是从当时中德安联的发展实际来看,无论是抢市场,还是做盈利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是不尽如人意:分公司数量仅限于在上海和广东两地,何时盈利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问题。而这时,“稳”似乎成为了中德安联所追求的目标。
中德安联的“稳”成为了合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典型模式:很少有合资保险公司会去非常激进地开展业务,从一方面来看,外资保险公司固然会受到一些政策限制,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外资保险公司却是凭借着“稳”字,不断蚕食原来属于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和吸收原来同样属于中资保险公司的人才队伍。高层是否是中国人似乎已不重要,关键是公司的经营思路和策略是本土化的。
“任何一个CEO都会犯错。但在发现错误后,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及时和你的同事还有股东进行沟通。不管是你的弱点还是你遇到了困难,都应该让双方股东知道。你应该经常把公司目前的运作状况告诉你的股东。要知道,一个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如果少了股东们强有力支持的话,肯定是呆不长的。”冯康君在采访中说的这番话至今还能被记者想起,已经回到德国的冯康君肯定会认为他是得到股东支持的,因为他在这个位置上呆了6年。
“在上海工作和在德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己的手中,中德安联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这一切都是一生难求的机遇,在德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在中国,我们不敢懈怠。”已经很难猜测,这个德国老人有没有在离开这个位置之前告诉过他的继任者,或者他的德国同事上面的这些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说的“在上海的压力比在德国要大得多”应该没错。
西方豪门之东方小本经营
在中德安联送走了前任CEO之后,迎来的还是一位“洋帅”——孟建安(Christian Molt),有人将这个中文名字解读为“将迅猛(‘孟’字谐音)地建设安联”,希望借此表达一个美好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