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保险公司“增员”忙
编者按: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保险公司“辞旧迎新”大换血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春节过后,我们发现,不少保险公司又有一些人事上的变动:A公司的副总,“增员”到B公司担任了正老总;某保险精英,陈仓暗渡,不经意间已成了另一家公司的干将。有的人甚至在实现这或艰难或轻松的一“跳”时,还带走了一批人。
作为局外人,我们看到的可能是热闹;而作为局内人,在增员与被增员的过程中,每一个保险公司都不会很轻松,每一当事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都可能在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我们在关注这一现象的同时,很想与大家一起去探讨和这一现象相关联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保险业已成人才流动最频繁行业之一
保险市场的开放与发展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
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新主体不断增加,保险业的“人力资源争夺战”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与国内保险公司一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这场争夺战的又一支“主力军”。调查显示,保险业已成为金融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之一。
曾几何时,最先遭遇到人才流失之痛的老牌保险公司如人保、太平洋保险、平安等均戏称自己为培养保险人才的“黄埔军校”。对此,也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们,从这些公司出来的人,有较大机会成为新保险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专家认为,保险人才流动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这个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从人才流动的方向看,目前,保险人才还主要是从“巨无霸”式的大牌老公司流向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
外资保险:打造一个共同文化的团队
记者曾就“增员”这个问题采访过去年刚进入深圳的信诚人寿负责人,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中资保险留住人才,应该靠企业文化等内在因素凝聚人才,不能因为害怕外资公司“挖角”,采取堵、拉等强硬方式阻止人才流动,因为更多的“狼”还将陆续进入深圳,人才流动是无法阻止的。
友邦保险深圳分公司的负责人则认为,友邦不主张“挖角”,希望自己培养人才,即使是从别的保险公司跳槽过来的员工,也一定要从基层做起,重新接受友邦的文化熏陶,从而融入友邦的企业文化里面。
专家认为,不管从哪个行业来看,人才流动都是正常的。人员合理的、正常的流动对公司的经营来讲也是有利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市场,同时也肩负着一个使命——利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来培养当地的人才。
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外资保险公司开业的初期,它可能需要从当地的市场上来招募一些有经验的人,再通过这部分有经验的人来培养新人,这是公司发展的合理需要。从公司的本身发展来看,在开业初期,主要人员来自于各个不同的保险公司,各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会面临文化冲突。毕竟这些在行业有一定资历的人,之前公司的文化在他们身上都会留下很深的烙印,如何去打造一个共同文化的团队,这对外资公司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资保险:“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动”
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发展的合力?记者就此采访了太平洋寿险深圳分公司负责人,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的发展,就要抓住人才,就要运用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动”。
为什么要感动员工?该负责人认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干的,没有人,就没有保费,也就没有公司。让客户感受良好,首先要让员工感受良好。只有感动员工,才能感动客户;只有感动客户,才能赢得市场。这是该公司对“以人为本”的诠释。
因此,该公司提出了以公司的发展前景凝聚人,以个人价值的实现吸引人,以员工的福利待遇激励人,让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一起发展。目前,该公司开辟了职务系列、专务系列、专业技术系列等三个晋升通道,让每一位有潜力的员工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才尽其用,用尽其能。去年,该公司在全司开展了科级干部竞聘,全年先后提拔了17名科级干部,一大批在公司工作两三年的大学生和业务骨干走上管理岗位,并公开招聘、提拔了10名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员工第一”。在太平洋寿险深圳分公司,这个理念是深深扎根于每一个管理者的心中。该公司提出,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加合理的薪酬,营造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调动全体干部员工的创造性,拓展每一位干部员工的个人发展空间,团结所有的干部员工,锻造一支敢想敢闯、敢做敢为的干部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