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民靠天吃饭,天不保佑,就只有流离失所,如今农民在天灾面前更多的是靠政府救济,而农民还期盼着另外一种依靠——保险
价值600多万元的连栋温室一场暴雪就毁了
农业保险该给农民撑腰了
今年2月7日那场暴风雪已经过去快1个月了,可大连瑛琦花木有限公司的张喜申经理仍然对这场雪记忆犹新。“价值600多万元的连栋温室被暴雪压塌了,那一天真是让我刻骨铭心啊!”在天灾面前,农业和农民显得那么脆弱,不堪一击,而灾后的重建,除了依赖政府的救济,农民也期盼着农业保险能为他们撑腰。
一夜暴风雪压塌新建温室
大连瑛琦花木有限公司位于甘井子区营城子镇营城子村,公司有两座连栋温室,被暴雪压塌的那座是去年开建的,还没投入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温室中间部分已经塌陷,露出了钢管做的龙骨。温室的门已经变形,记者只能从一处撕开的口子钻进温室。温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塌陷的温室棚顶已经掉进池塘里面。温室里面到处是扭曲的龙骨,地面还散落着被生生拉断的螺栓。
据张经理介绍,这座温室有1.2万平方米,投资610万元,去年7月份开工建设,今年1月份主体工程完工。温室内建有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池塘,池塘里投放了3万多尾鱼苗,准备搞一个集垂钓、花卉、餐饮于一体的旅游项目,解决大连冬季无处垂钓的问题。预计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1500万元。
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望在2月7日凌晨破灭了。张经理回忆说,2月6日下午,天开始下雪。由于温室是一个个拱形的大棚连接起来的,风一吹,雪就滑到温室棚顶的排水槽处,越积越深。2月7日凌晨,雪停了,又刮起了大风。此时,排水槽处的积雪已经有1米多深。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温室棚顶的中间部分开始嘎嘎作响,很快就塌了,整个温室被带倒了。
灾情发生后,市、区、镇、村领导都来了解情况。他们也向政府打了报告,希望给予救灾补助和财政借款。“温室一塌,把我们的生产计划全打乱了,现在主要考虑的是灾后重建,最缺的就是资金。”张经理急切的说,“由于温室没上保险,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救济和财政借款了。”
据了解,在那场暴风雪中,我市有近10个花卉温室被压塌,有关部门已经将情况上报市政府,市政府正在研究如何解决灾后重建问题。
保险公司几乎缺位农业保险
除了政府救济,农民最大的希望就是农业保险了,可据记者了解,这些温室基本没有投保农业险。
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以来,历次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后,进行补偿的最终都是中央及各级政府,而承担社会补偿重要职能的保险公司几乎在农业保险上缺位。造成这种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保险业界一资深人士分析认为,长期以来,受保险公司理念和农民保险观念等多项因素制约,农业保险的现实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市的农村保险市场上,农民收入水平较城市居民低,农民对保费的承受能力差。农村人口分散,保险业务的费用较高且风险大,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险种结构单一,专为“三农”设计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内容陈旧等,是造成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上缺位的主要原因。
其实,开拓农业保险市场,并不只是保险公司态度不积极。近年来,我市养殖类保险累计保费收入达2945万元,赔付5800多万元;种植类保险累计保费收入达1140万元,累计赔付2479万元,这样的生意往往令许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
这位保险业界资深人士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各家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上要避免“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和需求特点,根据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和交费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方便购买的保险产品。像华安财产保险公司大连分公司去年推出的大棚险,就深受农民的欢迎。
目前,农业保险基本上还是一块“处女地”,推出好的保险产品就有可能成为保险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些保险公司已试水农保
去年,法国第一大农业保险公司安盟保险公司首家获准在中国从事农业保险。去年9月17日,上海又成立了我国首家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今年3月1日,国内首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共同体在浙江破壳而出,这让农民在农业保险日益萎缩的今天看到了一丝希望。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近日赴广西专题调研“三农”保险时指出,大力发展“三农”保险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在举国上下重视“三农”工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保险的全面复苏已经指日可待。有了农业保险撑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增强,对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生活,减轻政府压力,都有着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