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日,是《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的大限之日,自此之后带有包含生存给付责任的健康险,即俗称返还型健康险将正式退市。而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相关文件,最晚今年6月1日也将出台。这两项政策,将推动健康险产品在今年大量推陈出新,使投保者具有更多的选择。事实上,过去几天时间里,已经有一些新产品上市。为了帮助读者在2007年选好健康险,我们将从五大看点上来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看点一:保证续保功能加强
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保险公司以附加险形式销售无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产品的,附加健康保险的保险期限不得小于主险保险期限。”这条规矩,使以往许多保险公司的“霸王”做法难以为继。以往,保险公司往往会对作为附加险的健康险采用一年一核保的方式,当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了,保险公司第二年立刻不续保,让被保险人在最需要保险的时候偏偏失去保障。
而今年新推出的一些健康险产品,都根据《办法》的要求,在这方面进行了升级,增加了保证续保功能。比如平安人寿和太平洋安泰最近推出的新型附加医疗险均设定了5年的保证续保期,被保险人连续投保(或续保)每满5年,经保险公司重新审核并同意继续承保,则保证续保期间再延续5年。
相信今年保证续保型健康险将成为主旋律。不过投资者在选购时也要注意条款。以往有些健康险产品虽然不明说保证续保,但在操作上却将其视为默认,只要投保人不提出不续保就视作同意,每年照扣附加险保费,而且还随着年龄变化上调附加险保费。所以,选购健康险时,如何续保的细节,一定要问清。
看点二:社保情况加以区分
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保险公司设计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产品,必须区分被保险人是否拥有公费医疗、社会医疗保险的不同情况,在保险条款、费率以及赔付金额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而新近出台的新型健康险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升级,不过在产品设计上略有不同。
平安人寿按照被保险人是否拥有社会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分别设计了住院费用医疗保险(A)和住院费用医疗保险(B)两款产品,并设置了转换条款。如果被保险人享有社会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保障的状态发生改变,则可转换医疗险合同。
而太平洋安泰人寿“附加住院补偿医疗保险B款”则设计得更为傻瓜化一些,会自动根据被保险人是否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身份住院治疗,支付不同比例的保险金,免去了转换的麻烦。具体而言:年满18周岁的被保险人,若未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且未以公费医疗身份住院,将按照补偿原则赔偿医疗费的70%;若被保险人未年满18周岁或者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身份住院,则这一比例提高为90%。
看点三:增值卖点多元化
伴随保险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各家保险公司都各出奇招,除了比拼产品的基本特性外,往往会有一些附加卖点。比如太平洋安泰人寿的“附加住院补偿医疗保险B款”,规定“仍将按照实际住院天数进行给付,不设免赔日”,同时又是少见的、对社会医保范围以外的医疗费同样给予理赔的补偿型商业医疗保险。除此以外,这款产品保费费率方面也有所变化,从原来的根据被保险人年龄每年调整一次费率改变为按年龄段调整,从而使投保人在每个年龄阶段支付的保费金额更加均衡。
至于平安人寿推出的新型健康附加险,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多买有优惠。此产品按份数销售,从第二份开始每份价格仅为第一份的50%,这意味着投保者购买的份数越多,每份的平均价格就越低。以一位30岁男性为例,购买份附加住院费用保险(B),第一份保费为292元,从第二份开始每份价格为292/2=146元,平均每份价格仅为194.67元,仅相当于第一份价格的66.67%。此外,这款产品附加住院日额医疗保险里包含了住院日额保险金和重大疾病住院日额保险金两部分。
看点四:纯保障健康险出台
既然返本型健康险退市,那么接下来保障型健康险就该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迄今为止,记者尚未看到一款新的保障型健康险面世,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短期内保障型健康险出台的可能性很小。
横跨在保障型健康险前面最大的阻碍,莫过于《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与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出台不同步。前者规定返本型健康险今年起不能卖了,可是后者对于重大疾病的定义却还不明确。虽然最晚6月1日前会出台,但从1月1日到6月1日,却成为了一个空窗期,大多数保险公司不可能在重大疾病的定义正式出台前贸然推出全新的保障型健康险,否则很容易出现条款与新定义冲突的问题。
当然,即使未来保障型健康险出台,读者也不可对其资费低廉程度报太大希望。虽然曾有精算师测算,认为在保障条款相同的情况下,纯保障型健康险的费率应该仅为返还型健康险的30%左右,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考虑诸多因素,30%的折扣恐怕是未来新产品难以做到的。
因此,届时保障型健康险开卖,如果价格真能“打三折”那是最好不过,如果略微高一些,也不要反应过激,货比三家,总能找到费率相对优惠的险种。
看点五:变相返本继续销售
虽然《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返本型健康险退市,但是通过巧妙设计产生的“变通产品”却层出不穷。此类变通产品往往是两全主险附加重大疾病险,两者组成套餐共享一套费率,虽然附加的重大疾病险不能再有返还功能,但是通过两全主险提供返还功能,来变相构成一个不是返本型但却能返本的健康险。从近期各地媒体的报道来看,此类产品始终热销,毕竟大多数保户对于此类看上去因为返本而“免费”的保险产品具有好感——而能明白保费被占用的时间价值才是你真正支付的保障费用的,毕竟只是少数。
有人算过一笔账,以每年1500元保期10年的返还型产品为例,如果另外一款非返还型产品每年缴费按测算为前者30%即450元,那么每年可以将多余的1050元用于投资。购买返还型保险10年后可以获得15000元返还,但后者每年储蓄1050元,只需要6.39%的年回报率10年后就也能拥有15000元,如果你是投资高手,那么10年后拥有的资金自然远大于15000元。更何况,多余的钱用于投资还具有资金的便利性,随时可以挪作他用。虽然看起来保障型产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同时在资金占用上更具优势。不过考虑到毕竟还有大量投保者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投资工作,或者对于能够获得高回报并无信心,变相返本型健康险在2007年恐怕还会继续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