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下的生存之术
纵观上海市场,能独树一帜的保险公司并不多,大多数公司产品大同小异,就连寿险老大哥中国人寿也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虽然中国人寿在市场份额上领先,但是也没有一个独一无二的险种,人寿有的其他保险公司基本上都有。
而另一个市场现状是,上海作为一个被深耕的市场,无论是产险还是寿险,均被人保财险、人寿、平安、太保凭借庞大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号召力以绝对多数纳入囊中,而且,留下数额有限的市场份额又有几十家中外险企虎视眈眈。面对上海这个市场,它们这些新兵蛋怎样才能实现突击是个难题。几家新开业的保险公司似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业仪式上最多的也都在强调自己在产品设计、渠道开拓上的创新策略。
拥有庞大医疗股东背景的国华人寿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利用股东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客户资源和经验,谋划建立一种新型的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合作关系,强化保险公司作为健康产品的大买家地位,增强与医疗机构的谈判能力,为客户降低医疗成本,大力发展健康险业务。
初涉财险的人寿财险上海分公司倚仗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已经成熟的销售网络将走交叉销售的经营模式。
国内首家全部由民营资本出资的正德人寿也声称自己将建立差异化经营策略。
而老牌的保险公司虽然暂且不会受到新生力量的影响,也在与拥有同等竞争力的对手暗中较劲。
平安财产保险上海分公司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示,平安对上海市场潜力非常看好,预计上海财产险市场未来将保持15%—18%的增长。
但是市场上财产险公司的产品同质性更加严重,平安将会加大新产品的创新力度,主要集中在责任险和信用保险等高端产品方面,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减少新公司在传统产品方面的冲击,同时,也能提高新产品的进入门槛。
新华、泰康等老牌寿险公司则更多的在服务上大打温情牌,除了每年一次的客户服务节,年关派发红利,泰康近日又将颁发大学生助学金、赠送客户理赔手册的工作做到细处。
但是从总体来看实现差异化经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基本停留以费率竞争、手续费竞争为形式的价格竞争。许多保险公司仍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市场营销、机构扩张、保费规模的扩大等方面,而这必然导致的就是产品看起来眼花缭乱,实际上大同小异。
复旦大学保险学教授徐文虎也为此呼吁,保险产品创新是保险市场转型的必然,保险产品创新要从基础风险入手,缺少这个环节,大家就会为省钱省事互相抄袭,短期看赚了便宜,从长远看,如同缺少地基的大楼,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