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很多买保险的人发现保险公司“底气”足了,尤其是车险。就在上一个月,还不断给客户打电话,说尽各种好话,给予诸多优惠条件,要求承保。但现在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仅承保的条件很严格,而且折扣很低,业务员的态度很明确:想买就买,不买拉倒。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纵观保险公司的所有服务环节,当推销售时的态度最好。如今保险公司成倍增加,竞争日益加剧,本应不遗余力争取业务,求人投保,为何现在反变得“惜售”了呢?
某保险公司一位管理人员道出了算不上秘密的“秘密”:每到年底,完成年度任务的保险公司都会“惜售”,取消原本鼓励业务员和客户的各项优惠政策,要求业务员少做业务或者把业务拖延到明年1月份做。这样做的直接目的就是减少当年度总保费收入,为明年保费增长留下空间。从事经营的保险支机构每年都要从上级公司领取年度任务,制定年度任务分配的依据是什么?还不就是今年保费收入加上一定的增长率。
再说,保险公司依据年度计划对下属机构进行考核,完成任务或者超额完成,负责人就可以获得奖励,完不成任务则要受罚。于是,当保险公司完成或即将完成年度任务时,总会有意放缓业务发展的步伐,以确保明年增加的任务不会很多,完成任务不会很“吃力”。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保险公司在年底惜售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看来,保险公司不是仍然在以业绩为指挥棒,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吗?确实如此。正是在业绩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当任务完成后,即便客户非常需要保险保障,保险公司才会漠然处之。当然,这种以业绩为指挥棒的做法,很容易让保险公司处于“急功近利”的状态:在每年大多数时间里,开展业务竞赛、客户服务活动,不遗余力销售;而到了年底,则会是另外一种惜售的情形,两相对比的反差,难免给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惟利是图的心态有时也表现在推新产品上。保险公司需要拉动业绩快速增加的时候,会迅速推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并集中销售几个月后再停售。如2006年,国寿在有些地区限时销售“美满一生”年金保险。一旦完成保费任务,哪怕这个保险产品再有市场需求,保险公司也会毫不犹豫地停售。
要问这样的做法对否?回答是肯定的:不对。因为对于担负着风险保障、社会管理等重要功能的保险公司来说,只看业绩,不看需求,其实是要不得的。眼下,国内的保险覆盖率还很低,十分需要保险公司加大推广力度,如果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只由着自己的性子,忽冷忽热,阴晴不定,很容易伤了保险消费者的心,严重影响保险市场健康正常的发展。由此看来,保险公司十分需要走出 “惜售”怪圈。而要走出“惜售”怪圈,首先,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处处考虑投保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其次,需改变以保费收入为主导的考核方式,将内涵价值增加、人员素质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指标都纳入到年度业绩考核中,这样才能遏制保险公司年底“惜售”,引导保险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