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变化,本是同台竞技的中外资保险将由初级竞争走向深度合作。
3日,普华永道一份名为《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调查报告发到记者电子邮箱里,据介绍,这份报告调查了24家总部设在中国境外的保险公司,包括海康人寿、美国友邦、中德安联等16家寿险公司和中银保险、法国安盟、苏黎世保险等8家财险公司。所有访问于5月、6月在北京、成都、大连、上海、天津进行,访问了24位外资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高级主管,代表了现在活跃于中国市场的4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
记者仔细分析了这份旨在“关注在中国营运的外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发展及相关问题”的报告后发现,尽管目前外资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所占份额还不足5%,但是对于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前景,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公司均表示乐观,它们预计,中国保险市场上外资公司的占有率到2010年将达到10%,还有几家被调查公司表示占有率可能超过20%。
对于外资保险的乐观估计,已有媒体抛出合资保险难撼本土保险公司的观点,不过记者却认为,事实应该是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挑战的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将和外资保险公司一起开拓中国巨大的保险市场,竞争固然存在,但是更多的将是合作。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在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发言中得以佐证。
袁力指出,如果中外资对比起来,近几年中外资保险公司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寿险方面,特别在投连险方面外资的发展显得更加快一些,比如说1-6月全国保险公司的投连险原保费收入96.3亿元,增长1.9倍,而外资公司投连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7.2倍,从这个速度来看,外资发展是比较快的。
中外资公司在市场上各有优势,中资保险公司立足于国内的市场,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对市场更加的了解,营销的能力也比较强。那么,外资公司应当说内控比较严格,公司的风险理念比较强,而且普遍建立了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团队,在这方面外资公司的优势十分明显。中资公司应该说是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产品开发方面都需要更好的学习和借鉴外资公司的经验,外资公司需要迅速了解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也要加快本土化进程。这样的话,才能在中国生根,能够把业务发展得更好。
普华永道金融服务部保险业务合伙人林同文指出,受访者普遍认为达到完全合规的最大障碍是复杂的监管环境。林同文指出,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监管条例的修订、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战略选择以及适合于保险资金投资的资本市场环境,是推动中国保险市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现有外资公司以及
新进外资公司驱动变化的影响力低于国内大型保险公司。
林同文表示,监管条例的修订是目前影响国内保险市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保监会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规模、开设分支机构以及资本充足率和偿付率水平的限制,对于其在中国的发展构成最大的影响。
此外,目前外资保险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人才的培养和渠道的开拓。在员工流转率方面,接受调查的24家公司中仅有6家的流转率低于10%,而有4家超过了25%,每年每4个人中就有1人离职,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更何况是对于侧重长期规划和战略的保险行业。从销售渠道上,多家公司表示将逐步从代理销售转向银行代销、直销和电话销售,网上销售也被视为未来的重要渠道。从险种上看,寿险、健康险、个人意外险和团体保险被外资保险视为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并在未来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险种,而
由于监管部门对于车险的限制并未放开,外资保险尚未大举进入这一在国外非常重要的市场。
接近一半的外资保险认为,在未来5年中,将个别险种和银行或其他公司合作推行是策略改制中的首要关注点。而银行既是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外资保险公司担心,一旦分业监管的格局打破后,银行将会推出自己的保险产品,从而在市场中出现更强劲的对手。
链接
截止到6月底,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45家保险公司,其中有两家是在筹建,在华设立了128个营业机构。1-6月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已经达到162.75亿元,市场的份额为4.38%,其中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9.98亿元,在全国寿险份额已经达到了5.9%,外资非寿险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12.77亿元,占全国非寿险市场的1.13%。此外,截止到6月底,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全国总资产的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