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质量,中国人寿(601628)在业务发展“平衡木”上稳健前行。
3月18日,中国人寿发布公告,2008年1-2月未经审计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约597亿元,同比增长38.8%,与全国寿险业今年1月高达67%的增长速度相比有一定差距。
“我对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业务发展的结果,应该说比较满意。增速对于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意义,而我们的发展战略是要保持适度、可持续的增长。”自称“26年来一天也没有离开寿险”的中国人寿总裁万峰如此表示。
万峰2007年初开始主持中国人寿工作,至同年9月,正式接掌帅印,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
保障性保险需求最大
《21世纪》:今年头两个月全国寿险保费增长迅猛,对此您怎么看?
万峰:年初以来,在股市出现大幅震荡和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现实背景下,寿险业的发展形势相对较好,我觉得行业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发展保障程度高一些、持续发展能力强一些的产品,借机提升自身的实力。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目前中低收入阶层的人仍占大多数,他们对保障型保险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他们需要在发生意外或不幸时,可以从经济上获得援助。从风险角度讲,老百姓现在已经可以接受股市有风险的现实,但大多数人还不能接受保险也有风险。
《21世纪》:应如何提升行业实力?
万峰: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寿险产品,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是对生、老、病、死、残的保障,所有产品都是这五种保障的组合。简单的举个例子:死亡责任加一个疾病保障,就是终身保险附加疾病保险,如果加上伤残保障,就是附加意外险。
首先看“生”和“老”的保障,在寿险里体现的就是返还型和理财型的产品,这两个产品,保险公司是在与银行、证券和基金公司共同竞争,保险公司在这两个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而对于“病、死、残”保障,其他金融机构都做不了,正是发挥寿险公司特长的地方,我们应该大力经营好这三类领域。
《21世纪》:由于中国人寿坚持走“保障+分红险”的路线,一直没有推出投连险,导致2007年的增速低于行业,对此您怎么看?
万峰:增速对于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意义。我们的发展战略是要保持适度的增长,同时注重业务结构的优化,因为优化的结构可以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会非常关注市场份额,要确保始终主导寿险市场。我们的策略是,中国人寿将来不仅要大,还要好,要有一个稳健、持续的发展能力,才能对整个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好引领作用。
近年我们的原则是坚持以分红险为主,适度发展投连、万能产品。去年,我们已经在20个城市推出万能险,实现保费收入20亿左右。今年我们计划在4到5个城市试点销售投连险,但我们主要目的是测试系统、丰富产品线,并不把它作为主打产品,相关试点工作也是选择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优秀业务结构“三要点”
《21世纪》:中国人寿2007年的投资收益非常好,但股市在2008年开局就变了脸色,有人认为熊市来临。您对今年的投资收益担心吗?
万峰:我不担心。因为在中国人寿近万亿资产里,基本上已经做好了资产负债的匹配,形成了稳定的收入。实际上,当年度保费去掉满期给付,去掉费用开支,真正沉淀下来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占全部可投资资产的比重已经很低,新增投资资金对整体投资回报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因此,资本市场变动对我们今年以及明年的影响不会很大。
《21世纪》:受次贷的影响,国际市场上不少金融类企业纷纷陷入危机,被认为涌现出投资机会,中国人寿是否会借机进军海外市场?
万峰:国际上确实有一些大型的银行、保险公司受次贷影响需要注资,我们也有能力拿得出真金白银。但是,考虑到国际环境变化莫测,次贷对国际经济及对中国的影响现在还不太明朗,我们还需要观察。我们不会放弃海外投资的机会,但要非常审慎,认真选择。
《21世纪》: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的政策已经开闸,今后可能有更多的“银行系”保险公司诞生,这些公司背靠银行,令人不可小觑,那么,中国人寿要怎样与之竞争?
万峰:一方面,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多很简单,另一方面,银行的特性决定它主要在理财型产品上见长。因此,还是刚开始说的,我们要从保险的保障功能上找出路,充分发挥保险在保障“病、死、残”上的优势。
《21世纪》:近年,你们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请问在您心中怎样才算是好的业务结构?
万峰:好的业务结构应该是,在全部当年的业务增长中,续期业务占主要地位,保障性成分高的产品占主要地位,长期性期缴业务占主要地位,三个主要地位都要在60%以上。因为,只有长期性期缴业务才能形成持续的发展能力,不论当年度经营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有续期保费,就能形成稳定的收入。
《21世纪》:您上任以来,我们看到中国人寿的改革力度很大,今年还有哪些改革举措?
万峰:今年是中国人寿改革的一个重要年份。我们的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除了规范用工制度外,还有经营管理体系改革,即将现有的直线职能式管理体系,逐步转变为矩阵式管理体系,实现展业与管理分离;完善现有的业绩考核体系,逐步建立经营与管理两条线的业绩评价考核体系;此外,我们还将针对销售人员和非销售人员,分别建立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的绩效激励机制。
计划建立全员企业年金
《21世纪》:您前面提到寿险公司要重点发展个人营销业务,这似乎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共识。但去年国寿营销队伍的行业占比有所下降,国寿今年有增员的计划吗?
万峰:我们现在已经有60多万人,每年新人进出、流动性都控制在一定比例上,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大对营销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我们计划从营销员队伍管理“基本法”的核心利益分配入手,理顺营销员管理关系,利益分配关系好,队伍就有凝聚力,就能够迅速扩张,大家有积极性做业务,如果“基本法”不好,增员上不来,业务也上不来。
我主张靠利益分配机制使营销主管有增员的热情,进行健康、自然的增员,不主张搞“运动式”增员。
《21世纪》:您正好谈到了对人的管理,前面也谈到了今年要对用工制度进行改革,具体是如何打算的?
万峰:我们的队伍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员工队伍,另一部分是营销员队伍。对于员工队伍,我们过去有几种用工形式,包括正式员工、聘用员工等等。《劳动合同法》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步规范用工,目前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对于营销员队伍,公司一直与他们签订委托代理合同,也属于规范用工的内容。
《21世纪》:这项改革会对公司利润有影响吗?
万峰:对利润影响不大。因为为规范用工付出的这部分支出原来也需要,只是在不同的科目列支,而现在是统一规范为工资了。此外,我们已经正式向财政部提交报告,准备建立覆盖全体员工的企业年金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