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保险市场的迅速“扩容”,新成立险企的高薪挖角也成为许多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对于防止掌握重要资源的人才流失,保险公司也有自己应对的“一套”办法。
“现在保险公司在管理上确实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据我了解,某合资保险公司的北京分公司光在代理人营销部总经理这一职位上,就安排了3位总经理,而且职权都是相当的。”7月15日,一位知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在保险行业分析人士看来,这种原本由一人担当的总经理之职改由3人兼任,无疑是使原本集中的职权得到分散,对防止因挖角而使公司限于被动有一定抵御作用。
权力被“架空”
熟悉保险公司运作模式的人都知道,代理人营销部与其他的部门有所不同,而对于一家寿险公司来说,代理人营销部业绩占据了整个公司保费收入的很大比重,同时代理人也是保险公司业务的一个重要来源。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提升业绩,往往不惜重金去其他保险公司挖一些有资源、有经验的管理人士,而一些手头有着一定资源的营销部经理更是“被挖”的首选。
“保险公司愿意挖角一些业内资深的营销代理人,一般谈妥后,他会将原公司的团队一起带来新公司,形成一锅端。”7月16日,接受采访的北京某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保险公司更愿意用现成的,即使花高价也在所不惜,为此,不少保险公司还专门设有聘才费一项,用于引进保险人才。”
“据我了解,该合资保险公司此次的人员设置也有不同的分工,在这3位代理人营销部总经理中,一位分管近期业务,另外两位则是分管中期以及长期业务。”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尽管3位总经理在职责上有着“官方”的划分,而在他看来,这种做法改变了原来的总经理加助理的任职模式,让3位权责相对的总经理来担任,无疑防止了营销部门的资源集中,防止在代理人营销部总经理被挖角时,代理人团队为追随而引发集体“跳槽”,致使保险公司蒙受损失。
不过,截止到记者发稿,以上观点仍没有得到该合资保险公司的正面回应。
“挖角”行为屡见不鲜
在保险界,由于挖角引发的“集体跳槽”确实到处可见。
业内最著名的挖角战要数两年多前的中美大都会与光大永明长达数月的“争夺战”了。
事情的起因是中美大都会人寿原北区副总经理马骅,跳槽到光大永明人寿,在随后几个月中,追随马骅到光大永明的人士不断。
为此,老东家中美大都会与新雇主光大永明,两家竞争对手上演了一场人才争夺战。对于中美大都会来说,竞争对手“挖”走了自己耗费重金打造的精英代理人队伍,自然是难平心头之恨,当时任中美大都会总裁的齐莱平,一度将挖角者告到了保监会。
不仅是中美大都会,在业内有着中国保险业“黄埔军校”的平安也常常遭遇挖角。而其中最为“尴尬”的一次要数被合众人寿挖角了。
当时,任平安寿险副总经理兼北区事业部总经理的丁当、平安广州分公司总经理胡国萍以及黑龙江分公司总经理夏树海几乎同时向总部递交了辞呈,事后才知道三人的新东家为刚刚成立不久的合众人寿。
“由于挖角流失的不仅仅是险企的人才、公司的客户资源和商业秘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打造一个营销团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保险公司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也是可以理解的。”信诚人寿一销售主管在MSN上与记者聊天时表示。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人才乃至整个团队能够被挖走,除了对方开出的高额利益诱惑外,很大程度上也跟公司的管理水平以及激励机制有关。一个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人才终归是要丧失的,何况在行业普遍盛行挖角风这一大环境下呢。”他感叹道。
而来自保险学者的观点即是,从表面看,“挖角”的机会成本远低于人才培养的成本,但是普遍性的挖角只会无端地提高用人成本,却又无法真正解决供求矛盾。
另外,某些保险从业人员的价值被高估,保险公司为此反而额外增加了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