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末,上海保险市场共实现保费收入262.5亿元,同比增长58.3%,团险、个险和代理三条渠道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银保业务以179.1%的增幅成为最大驱动力。
银代驱动 格局剧变
长期以来,上海寿险市场虽竞争激烈,但整体格局和市场分布相对稳定。由平安、国寿、太保和友邦组成的“第一集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居市场前四。外资竞争也围绕着友邦之后的二、三位次进行。
然而,进入2007年,投连险的兴起将这一竞争态势打破,市场格局之变愈演愈烈。2008年伊始,银保业务迅猛发展直接导致上海寿险市场的重新洗牌。截至6月末,在上海寿险市场265.5亿元的总保费中,银保贡献达128.7亿元,独占半壁江山,同比增幅更高达179.1%,远远高过个险和团险6.3%和20.0%的增长。由此带来的寿险排名剧变颇让人“大跌眼镜”。
平安、国寿分列市场一、二位,但市场份额缩水至18.29%和18.14%,市场占有率创下历史最低点。人保健康“常无忧”在农行、中行、工行强势销售,月均保费自3月起维持6亿元的高台,成为拉动规模保费的最大驱动力。在6月末,一举站上36.3亿元的保费平台杀入三甲,市场占有率飙升至13.83%。上半年银保列市场第二的新华人寿则以24.4亿元的成绩单紧随其后,位总保费第四的位置。
名列第五至第十位分别为泰康人寿(7.06%)、太保寿险(6.54%)、友邦(4.49%)、联泰大都会(2.71%)、生命人寿(2.34%)以及平安养老(1.97%)。与去年同期相比,太保和友邦分别跌出前四,中宏、太平洋安泰在前十位中都已不见身影。
效益规模 各行其道
在剧烈的排位变化之外,团险、个险和银保三条战线的业务布局颇值得玩味。
相对于团险和个险的相对稳定,银保渠道局势多变,竞争激烈。通过银保发力和趸缴产品迅速抢占市场,规模已经成为不少公司的急进之道。人保健康以33.8亿元成为上海银保老大之后,“常无忧”产品从7月1日起退出市场角逐,“无忧神话”在6月单月保费7亿处高调落幕。而同属于人保系的人民人寿却在银行渠道推出类似产品,并于6月取得单月保费3.2亿元的销售佳绩。业内纷纷猜测,这家同属人保系的新公司是否会成为又一个“人保健康”。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公司继续选择稳健的发展道路。平安、国寿整体份额虽有大幅回落,但在其见长的个险和团险领域内,领先优势依然明显。平安个险市场占有率49.0%,高过去年4个百分点,国寿团险也以36.0%的份额稳居榜首。友邦、合众等不少公司继续实行个险为主的发展策略,合众上半年个险保费收入8458.5万元,同比增长146.0%。值得一提的是,向来以银保开拓见长的新华个险亦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同比增长163.0%。
此外,经过了投连和万能的销售高峰之后,相对一季度,上半年分红险的销售占比逐渐提升。国寿、新华成为力推分红产品的代表,回归内涵价值更高的期缴业务。后者在6月公布的分红方案中再次实行特别红利发放,分红险销售逐月提升。
投资保障 相差悬殊
得益于银保发力,上海寿险虽实现高速增长,但保费大量流向投资型险种,真正保障类保险保费不增反减,出现“有保险没保障”的局面。
在寿险保费中,传统寿险保费仅22.8亿元,占比11.0%,低于去年同期的13.8%。而万能、投连和分红三大类保费合计172亿元,占比84.0%。其中,万能险52亿元,投连险41.8亿元,分红险78.2亿元。健康险产品虽出现高达398.4%的高增长,但剔除人保健康“常无忧”的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量微弱。
是放缓脚步,让保险回归本源,加强消费者的保障意识,还是随着人们的投资意愿,变成经营资金的“经济动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果断作出选择并不容易。但经历了5·12大地震之后,无论是保险的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必须有所思考,无法回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