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早上9点余,车在小雨迷蒙的洛阳城内穿梭,最后停在了一个僻静的小区里。洛阳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凡柱将记者一行引入一栋古旧的楼房,一楼的门大开着,一位卷曲头发的长者满脸笑意地迎出来,他就是这家的主人,也是国内第一家保险博物馆的馆主张天福。
张天福,男,1995年出生,洛阳市人,原大地保险洛阳中心支公司总经理。
“保险是很有文化的一个行业”
所谓的保险文化博物馆,身处一处普通的三居室民宅中,90㎡的房子被装修地古色古香,由于空间有限,房间被利用地很充分,进门右手处的墙壁上便是“保险文化博物馆”的匾牌。在这里,张天福对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讲述,它为什么叫“保险文化博物馆”而不叫“保险博物馆”,多出“文化”两个字,是有目的的。
自1981年进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洛阳支公司从事保险业务宣传开始,他在保险行业已经整整30年时间,对保险的现状和历史了解越多,他心里就越矛盾,“为什么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保险业,从业人员特别是保险营销员却受众人排斥?”
“清朝、民国的保单,是用娟秀的毛笔字一张张写出来的,不像现在是统一印刷,那时候办保险的人都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有理想有文化的人,针对的也是社会名流,不像现在保险营销员行业,走到哪都被人认为是没文化,门槛低。我办这个博物馆,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中国自1805年外商设立保险公司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保险公司的设立比银行、证券公司都要早,保险业是一个很有文化根基的行业。”
这是张天福开办这家保险博物馆的初衷。
博物馆展现百年保险文化
整个保险文化博物馆分为三个小展间,按照展出的保险历史文化沿革内容共分八个部分。一、中国古代保险思想;二、吉祥物蕴含保险寓意;三、清朝末年保险开办;四、民国民族保险崛起;五、新中国人民保险兴办;六、改革开放中的保险业; 七、世界保险之窗;八、百幅保险书画展。
馆藏有保险寓意的古陶器、玉器、铜器、瓷器、家具等吉祥实物和保险历史文化沿革中的报刊、书籍、保险单、股票、月份牌(广告)、印纸(税票)、邮品、徽章、火花、门票、宣传画、磁卡、书画、影像等十多种门类及相关内容,数量达千余件。张天福还特别表示,此馆的开办也是献给关心支持保险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和辛勤耕耘在保险工作岗位上的同仁。
张天福介绍,该馆在4月8日面对社会开放以来,有人保健康和大地保险的两名志愿者负责讲解,并有许多热心人士向馆内捐献保险文物,“捐献者多是保险公司人士,捐献的东西也都是是八十年代的,建国初期的东西很难找。”张天福将一些清朝、民国期间的珍贵保单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据其介绍,仍有相当内容因无处摆放尚未展出。
张天福下乡插过队,入伍当过兵。书画方面的天赋在当兵期间就展露出来,其美术作品《战前训练》,参加总政部1979年在北京举办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美术作品展览,并被军博收藏。所以对于装裱他也很内行,在两个主要馆区都有一本长一米多宽七十厘米左右的大册子,是他自己装订的,里面收集了他早年工作拍摄的保险照片、各种各样的保险折页。
采访当日,张天福亲自为记者讲述馆内珍藏,对每件藏品的来历、意义、历史文化价值一一讲解,如数家珍,每件藏品都是他花心血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购买的。旧书报摊、旧货市场是他常去的宝贝集散地。
借钱买旧保单碰壁
虽然保险文化博物馆现在已成规模,但收集之初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张天福经常对前来参观的年轻人说:“要先把家庭安排好,后顾爱好。”这里面饱含了这些年来他对家人的愧疚。他喜爱收藏,几乎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保险收藏上,“我这个人对生活水平上没要求,家里人有看法,说我不吃不穿,不养孩子,不顾家,外人也经常说我傻乎乎地。”
朋友很难理解张天福的收藏热心,有些还公开反对:“零几年的时候,有一次看到有人卖一些旧保单和相关书籍,也不是非常贵,就是手里没钱了,又特别想要,我就去找我一个朋友借一万块钱,遭到拒绝。”
张天福的朋友对他说,“你借钱吃穿住都行,借钱买旧保单,我不借!”或许在他的家人朋友看来,不顾家人生活,将所有钱都用在这些旧东西上是不务正业。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找人借过钱。”张天福如今小有规模的博物馆,占去了他的住房,用尽了他一生的积蓄,“粗略算来,应该花了有60万元吧。”而现在看来,他的许多藏品都价值不菲。
藏品安全成心病
而这也成了现阶段他最发愁的事情。
“我在房间里放了一张我当兵时候的大照片,还在照片下面写上‘生命不息,保卫不止’,希望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他的想法似乎很天真,但更多透露出来的还是无奈。偌大一个国家,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的保险博物馆,人们对保险文化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他将自己的藏品向所有人免费公开展示,对藏品的安全保障他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另一方面,虽然精通装裱,但文物保护需要相当高的专业水准,从其目前条件来看,并没有条件完好无损地保存所有藏品,仅靠某个人来支撑这样一个博物馆确实勉为其难。
张天福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他的藏品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他开办的博物馆能成为更多参观者的学习资料,将来有一天能有真正专业的机构负责运转,不枉费他几十年的珍藏,将保险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进而尊重保险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