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保监局对辖区部分寿险公司2010年产说会的现场录音进行抽查,共听取了辖区内20多家省级寿险公司200余场次的产说会现场录音。抽查发现产说会中存在形式单一、讲师良莠不齐等弊端。
去弊端
听现场录音治误导
去年年初,针对产说会误导事件频繁发生的现象,该局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人身保险产品说明会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保险公司对产说会进行现场录音,并妥善保存录音资料、演示文稿、客户签到表、签单表等相关材料,以备查验。
通过抽听录音,该局发现产说会上存在诸多误导手段。
其中,最常见的误导手段主要有,使用诸如“保本”、“保底收益”、“投资无风险”等引人误解的描述,经常使用“存款”、“利息”等误导性话语;与基金、债券等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做片面比较,介绍产品时过分强调甚至夸大收益,提示风险和说明损失较少等;有的公司还在产说会上赠送价值不菲的礼品。
针对上述问题,浙江保监局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公司采取下发监管函、监管谈话、责令限期停办产说会等监管措施,并将其列为销售误导专项检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另外,浙江保监局表示,通过本次抽听录音,发现当前产说会存在几大弊端。
首先是,各家公司在产说会上仍把保险产品作为理财产品大力推荐。各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卖点如出一辙,突出产品的理财功能,特别是产品抵御通货膨胀的优势,而忽略了保险产品根本的保障功能。
其次是,产说会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宴会、酒会的形式为主,专业产品推介等形式较少。
最后,产说会的讲师素质良莠不齐。许多讲师来自于公司内部,其中不少是业务渠道经理,对产品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入。上述特点表明当前寿险产说会还处于发展的较低层次,其质量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防误导
特殊群体犹豫期变为30天
浙江保监局要求辖内各寿险公司从3月15日起,开始执行特殊群体购买一年期及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后,在签收保单之日起30日内,可以无条件全额免费退保的措施。同时,特殊群体对保险销售行为是否存在欺诈误导有争议的,由保险公司负责举证。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进入发展的高速通道,但保险销售误导行为却时有发生,销售误导和退保纠纷投诉案件大幅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寿险销售人员向老年人、低收入者等人群推销与其保障需求或经济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保险产品,或虚假披露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相关信息等违规行为引发的,这些行为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给保险行业的形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老年人、低保收入者和残疾人等人群抗风险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易被误导消费,而且受到误导后,由于缺乏相应证据,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较高。
近日,针对以上情况,浙江保监局研究出台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的保险消费权益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的出台,极大地降低特殊群体维权成本,切实保护特殊群体的保险消费权益。
同时,浙江保监局也提醒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首先了解自己的保险需求和资金承受能力;其次要做到心里有数,不管购买什么产品,都不能听一面之词,要看清合同,充分了解产品的设计结构和风险;最后,实事求是回答保险公司的回访提问。
为确保客户正确了解自身权益和承担的风险,根据规定,保险公司要对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新单业务在犹豫期内实施电话回访,并做好相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