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商场如战场,在线支付现在发展形势如火如荼,领军者支付宝自然不会固守自己的成功。一个月之前,余额宝上线,用户可以用支付宝的余额购买基金,半个月内吸金将近七十亿。这一招,堪称是“树上开花”。现在,支付宝向金融腹地迈出一步,这一次,它选择的是保险行业。
打车应用软件市场上已经硝烟四起,刺刀见红,腾讯和阿里巴巴分别推出了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实力上平分秋色,都不容小觑。但是打车软件一个天生的问题就是如果司机或者是打车的人爽约,那对方只能自认倒霉。而支付宝现在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与华泰财险合作,准备推出一款保险产品,只要交3毛5分钱的保费,一旦打车被放鸽子,就可以获得相当于起步价的赔偿。
华泰财险方面表示,目前相关产品正在研发中,如果顺利,这个月内,相关功能就会出现在阿里旗下的快的打车和支付宝钱包中。
但是,看似新颖的爽约险,却存在不少隐患。一方面,打车软件现在还没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嫁接在打车软件上的爽约险能否盈利还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打车应用推出了加价服务之后,不少城市都表示要严查加价行为,这些客户端未来的生存状态,还不好说。
不过,支付宝的眼光依然令我赞叹,之前有观点认为,支付宝让金融行业感到危机,而余额宝则让金融行业感到了切实的危险。那么,支付宝这次涉足保险行业,相关行业,是否也已经感到危机的到来呢?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资深电信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对此发表评论。
支付宝正在联合华泰财险研发爽约险。这看起来又是支付宝的一次“树上开花”的计策。但是我们从编辑的叙述中也能感觉到,这又是一次擦边球。而且之前余额宝就是因为资质问题差点被管理部门叫停。那么,这次支付宝准备推出的“爽约险”是否符合保险业务的一般要求呢?打车软件本身的发展现在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支付宝现在通过打车软件进入保险领域,是否存在失败的风险?
王煜全:它本身是和保险公司合作,所以应该是合规的。这件事本身到底能不能盈利,支付宝来根本不在乎,它主要是希望用这种办法来试水保险业。打车软件这个市场不确定性很强,使确定也没多大市场,空间是很小的。但是它用这样一个相对不起眼的业务来试水。能不能逐步的打开保险市场,这个是它另一个战略布局。
当初余额宝推出,捧红了天弘基金,使其规模迅速壮大。如今支付宝联合华泰财险,是否是借助华泰的力量进入保险领域,会不会使这个华泰能够更上一层楼?
王煜全:坦白讲倒未必,因为这和基金不一样,基金名气大了,募集能力就会增强。但是保险名气大了,别人会不会买,就倒未必了。至少这个险种不会有多少大的市场,三毛五一个用户能有多少市场?试水完了保险以后,未来最大的空间在给谁做保险呢?是给淘宝上的中小商户和个人购买者做保险,那个市场是巨大的,那部分基金是粘不上的。
“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已经成为金融甚至是互联网领域最为时髦的话题之一了。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在金融服务领域已包括贷款、担保、保险、信用卡、支付结算等全流程。从互联网转型至互联网金融,阿里最终能否成功?在阿里之后,会不会有更多的互联网企业蜂拥进入这些领域?
王煜全:现在市场需求是很明确的,阿里也有具有这个需求的用户群在自己手里,所以现在唯一的风险是政策风险。但是政策风险是反市场的,市场有这个需求,理论上应该开放,但是很用行业限制造成真正有能力的企业不能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无论如何,阿里这个尝试对这个产业都很有利。一旦把这个门打开,让更多的优质企业可以进入这个领域,最后受益的当然是老百姓。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处境比较高尴尬。支付宝和相关企业,其实力已经不容小视,但是如果逐一地对支付宝的新业务进行模仿或者是阻击,则有大炮打蚊子的嫌疑。那么,金融行业应该如何看待阿里逐步进军金融领域,是分庭抗礼,还是谋求合作共赢?
王煜全:整体上讲,金融行业肯定希望抑制阿里利用牌照,但是从个体角度上讲,任何一个银行都希望先和阿里合作,这体现了我们的银行业毕竟还没有充分开放,这种时候如果有第三者来进入来刺激这个行业,使它更加市场化,对大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目前整个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它是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的,唯一的就是现在面临的政策风险,短期之内阿里的余额宝也好,这次进军保险业也好,搅动金融现有的秩序的可能性会有多大,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王煜全:金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充分的评估贸然放开,确实后患很大。但是,总的来说,现在的形势还是比较喜人的,因为毕竟阿里这样的企业在中小企业的电商市场上已经搅起了很大的一个市场,如果由它来试水,政府对它还是有一定的信任程度的。阿里那么大的企业,如果政府都不支持,其他互联网企业肯定更没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