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少不了商业保险的参与。这是今年“两会”期间人在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比较一致的看法。 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在小组讨论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原国家民政部副部长郑斯林的面,说了一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需要社保部门的努力,还应该注意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 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主任陈鑫的观点则更为直接,“只有把商业保险纳入其中,才能完善整个医保体系,否则医保最终很以难让大多数人受益。” 现攻医保体系有两大局限 去年底,已经有1.23亿人被纳入到了社会医保体系。尽管如此,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仍有65.7%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 “我国的医保体系主要还是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局面,毕竟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社会投资的比例也不是那么高,所以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能够使每个人得到真正完整的医疗保障,这也成为目前我国医保体系的一个局限。”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曾卓认为。 所谓局限,一个是医保覆盖人群受限。目前主要还是涉及城镇职工,仅占总人口的7%,而在医保和农村推广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之外,仍然存在着大量子力学未覆盖的人群,如非职工、无固定收入的人群等。 另一个则是保障水平受限。由于国家资金有限,对于自费药、比较贵重的药品基本上不在保障范围之内。因此,医保报销的比例有限。曾卓介绍,“北京市的医保是7万元的基本医疗和10万元的大额救助医疗保险,在全国各个城市当中来说已经算是很高了,但如果一个人花10万元住院费的话,社保顶多报五六万,这个负担还是很重要的。” 专家:商业保险纳入医保 "把商业保险纳入医保之中,这样城镇人员每个月的工资里用于保险的比例就会更大一些,后顾主忧就会小一些。”全国人大代表陈鑫说。 有关专家认为,医保是国家通过一种制度为国民安排的最基础的有限保障,不可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商业保险尤其是商业健康险就特别必要。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系主任张洪涛就认为,由于商业健康险是针对全体公民的,社保无法补充到的,就可以由商业健康险来补充。 “虽然一直以来商业寿险公司也都在做这件事情,但过去只敢保社保按比1例报完以后剩余的一部分,如果社保报80%, 商业寿险公司就保剩下的20%。而对于先自付以及自费部分基本上还是不敢碰,因为这部分管理起来有限大的难度。”曾卓介绍说。 “同时,寿险公司也针对非社保队群做了各种形式的保险,但由于其主营业务是寿险,通常都是和寿险捆绑销售,有时只是作为附加险来销售,不可能有过多的投入和精力在健康险方面进行研究。这也是国内商业健康险发展情况一直比较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关专家认为,正因为没有把商业健康险作为主要险种,也没有专业机构的经营,所以尽管显在和潜在的市场规模很大,但其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如果有专业健康保险的经营机构的话,无论是从险种的创新到细分市场,都会提升健康保险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从而使整个国民的商业性医疗保障质量和保障程度得到提高。 各界对专业健康险公司期望高 而在去年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了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以后,业内外对于商业健康险专业经营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可以说寄予厚望。据了解,今年,这4家公司将会先后开张,其中中国人保健康公司有望在3月底前正式开业。对此,曾卓透露,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来讲,专业健康险公司有信心也有兴趣做商业寿险公司做不到的事情,不论是社保人群还是非社保人群,都是人保健康险公司将要积极发展的对象。 “从公司的规划出发,对已有社保人群的补充肯定是要做的,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市场也会是我们的一个考虑,这几个市场会齐头并进的。”曾卓说,“这几个市场做起来了,就等于说在完善整个社保体系方面开始有试点了,至于什么时候大面积推广,可能取决于我们的试点结果。” ‘ 不过他也承认,虽然相对来说在管理手段、投入运营的力量等方面专业健康险公司更具有优势,但商业健康险发展的一些外部制约因素仍然存在,比如还没有针对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专业法律法规等配套环节不建全、社会诚信体系不成熟,现行医疗体制下保险公司无法完全与医疗机构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等等。 “因此,虽然我们相信通过专业化管理运作能为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找出一些新路子来,但在现有的这种环境下,专业健康险公司要多久才能做得好,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