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保极限运动挑战保险禁区 近年来,随着极限运动的蓬勃发展,国内保险公司也已悄悄地开始在这块保险禁区边缘做出一些“极限运动”,其尝试既积极又冷静。 “探险不是冒险,必须科学、安全,以规避生命风险为基础。”在4月8日生命人寿举行的“7+2”北极探险活动承保仪式上,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栾开封说,从某种程度上讲,保险就是规避生命风险的—种手段。 2004年7月,由13名登山队员和15名科考队员组成的清华大学松可登山科考队向位于青海省长江源头、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峰发出挑战,以此纪念清华学子苗来生登顶成功十周年。 由于此前大学生登山活动山难不断,此次清华大学登山队还为每位队员购买了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人身意外保险和医疗保险。负责人表示,这是处于对部分登山队凤家庭状况的考虑。所幸的是,这次探险没有发生山难。 同样在2004年7月,贵州六盘水市组织月亮洞探秘活动,清华学生黄德、王荣涛等应邀到现场做攀岩表演。结果因巨石脱落,黄德不幸坠崖身亡。更为不幸的是,黄德没有上过保险,组织者当时作出的解释是:时间太仓促,还没有办妥。 这样的解释,曾遭到一些媒体的质疑。但记者认为,“时间太仓促”并非只是一句推卸责任的托词。事实上,要想给像攀岩这样的极限运动投保,本来就没有几家保险公司会感兴趣,即使出于其他因素谈成了,通常也得耗上一段时间。 正因为如此,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回忆其20年探险经历时.保险总是他的心病,“以往每次谈判都很艰难,很多公司都不愿意承保。” 与王勇峰有过类似伤心事的还有数次挑战冬泳极限的王刚义,他也是一位曾被多家保险公司拒保的极限运动名人。 2004年12月.在他即将前往美国挑战零下20摄氏度的纽约冰海时,太平洋保险为他免费赠送了一份保额为100万元的短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太保有关人士当时表示.这属于特事特办。业内同仁调侃道:言外之意,一般人干这事,保险公司是懒得搭理的。 “特事特办”过的保险公司还有几家,如中国人寿,华泰财险等。2003年12月,华泰财险北京分公司为中国登山协会“南美、南极登山队”提供包括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在内的承保服务。此前,华 泰还曾承保过该协会的“珠峰攀登”活动。 但可以特办的人和事毕竟少之又少,事实上,当时国内确实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在极限运动这个高风险领域开展专项业务。 目前,绝大多数国内保险公司都是将人身意外险的被保险人分为四级。前三类费率逐级提高,而第四类人几平都会遭到拒保。从事航海、攀岩、探险等各类极限运动的人就属于这第四类人。 国内保险业缺位极限运动,记者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一领域出险率高.风险难以控制,费率也难以计算。二是监管部门出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考虑,对此类产品的控制也比较严格。 在国外,保险业的参与已经成为高风险极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事,相关救援费用等都会由保险公司分担。以攀登为例,在欧洲攀登发达国家,登山者可以选择的险种相当丰富,简单分为以下几类: 1。普通医疗保险。也许是攀登发达国家一般只有5000米以下山峰的缘故,绝大多数人不管登不登山都可选择医疗保险,许多保险公司并不认为攀岩和普通登山是特别危险的活动,因此不把攀岩列为不保范围。不过,对于高海拔的攀登,多数保险公司也会拒保。 2。短期旅行保险。短期旅行保险可以包括在国外的急救、医疗和安排回国的费用。旅行保险也包括因为交通工具晚点造成的损失,还有丢失行李的损失。 3。救援保险。在法国、瑞土等攀登发达国家,任何人只要每年交不到100美元就可以享受到一流的救援服务。 4。特别项目保险。比如,攀登者本人可以购买附加的短期医疗保险;登山团队可以选择行程保险,保险公司可对因意外造成的行程耽误等的开销做出赔付;一些攀登协会还有自己的保险,对事故中丧失器材做出赔付。 当然,近年来,随着极限运动的蓬勃发展,国内保险公司也已悄悄地开始在这块保险禁区边缘做出一些“极限运动”,其尝试既积极又冷静。比如以上所提的那份送给王刚义的百万保单,太保进行了多方分保,分散风险,费率则按照目前人身意外险第三级的费率再上浮10%。 最大的亮点来自美亚。2005年3月,美亚保险深圳分公司经过全面升级后的“AICAsois,”系列旅游保险,于上海、广州、深圳三地同步面世。据悉,该升级系列化保险将首次包括滑雪、滑水、潜水、蹦极等业余极限运动列入了承保范围,这些创新填补了目前国内旅游险市场的多个空白。 美亚的服务对象显然不只是王勇峰、王刚义这样可以利用其名气来作广告的专业极限运动人士,勇气着实可嘉。至于财气,刚开张还真是不好说。 记者翘首的:一个问题是;下一个美亚”会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