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江苏市场上的人保、太保、平安、天安、大众、中华联合等12家财险分公司共同签订了《江苏省非车财产险行业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此举旨在维护江苏财产保险业务整体利益和行业形象,拒绝恶性竞争,促进江苏保险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财险界“三年怪圈”现象 “一年发家,二年发展,三年亏损”——“三年怪圈”现象受到普遍关注,并曾引起广泛讨论。 “三年怪圈”的形成轨迹大致如下:第一年,新公司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往往只重规模不重效益,捡到篮里就是莱,承保大量的劣质业务。尽管公司规模做大了,也能够利用保费和赔款的时间差来维持正常经营,但其间却隐藏了大量的潜在风险; 第二年,公司继续用高增长来消化第一年的劣质业务所带来的后遗症,结果结构越来越差。虽然员工的收入上去了,但风险的雪球却越滚越大; 到了第三年,由于基数大了,增长速度放慢,而前两年的劣质业务又爆发出大量赔款,于是就产生了亏损,从而陷入诸多问题之中。3年以后,公司不可避免地进行业务结构的刚性调整,强行刹车硬着陆,导致人员队伍的波动和经营上的大起大落.从而进一步加剧矛盾的恶化。 全省财险一年亏近4亿 对于“三年怪圈”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有规模、无盈利。2004年,江苏成为第一个保费收超400亿元的省份,并连续三年领先全国,备受关注。特别是财险发展突飞猛进,财险公司已经达到了13家,然而保费的高速增长以及机构的快速设立带来的并不都是好消息。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2004年,江苏全省车险市场累计亏损3.9亿元,但据业内人土分析说,如果要真实地反映情况,绝不止亏损3.9亿元。一位业内人士感慨,除了车险外,连一些非车险险种的费率也几乎令保险公司难以承受,有的重大标的的费率低,等到了再保险市场无法进行分保。高回扣率、高手续费,给中间环节各种名目的好处和不当得利,侵害被保险人权益等各类违规行为层出不穷。有的公司为迅速发展,不计成本地进行扩张,保险费率越来越低,保险责任无限扩大,直接导致财险市场竞争不断恶化。盈利水平逐年下滑。引起了业界的震撼和深思。 《公约》效力值得关注 为了遏制住这一局面,由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牵头,联合江苏产险市场的12家公司,共同签署了这一协议。此举标志着江苏保险市场理性经营、科学发展的主流呼声越来越高。 本次签约,主要对险种保额达到人民币5亿元或等值外币的一般建工和电厂两类险种进行了约定,《公约》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在开展非车财产保险业务时必须执行以下五条规定,即:一是必须严格执行《公约》中约定的费率标准;二是必须严格遵守保险合同的规定;三是严禁赠送主险险种、取消或者减少免赔额(率)等现象;四是严禁以任何形式向投保人支付手续费;五是各保 险公司及其职员不得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收益人提供或以补充规定协议方式变相提供保险合同规定以外的费用或其他 利益;续保业务期满绩保时必须执行最低费率. 令人关注的是,《公约》对每—个具体险种都规定了具体的费率底限,并且都要19定免赔率或免赔额,最低免赔串不低于损失金额的5%戒最低免赔额10万元。参加签约的每一个公司只要违反其中的一条,都将要被处以1万元的罚歉。违反两次以上的,由行业协会建议监管部门处罚。 如何看待此次自律公约,业内外人士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车险改革之初,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也曾对代理手续费进行丁管理,制定了“不得突破8%的高压线的铁规”,但最终还是土崩瓦解了。这次的自律公约会不会重蹈覆辙,还得让人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