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绩效,保险资金必然从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可转债到逐步直接进入股市,实现从间接入市到直接入市的“惊人一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股市的风险远没有释放完毕,制度性的 缺陷没有根本改观。此次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虽然即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但对保险资金投资股票提高资金运用绩效不能存有任何奢望。笔者认为,当前,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比资金入市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培育,这是保险资金解决出路问题的根本;二、其他投资渠道的突破,如以合适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三、不能就资金运用谈资金运用,就资产业务谈资产业务,应该将资产业务和负馈业务统筹考虑。正确的逻辑关系是:产品结构决定负债结构,负债结构决定资产结构。在保险资金运用绩效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应该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传统的保障型产品的比重,不要在难以保证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一味的发展投资型产品。 我们收集了美国、英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资料,通过这些统计资料的分析,会得到有关保险资金入市的一些有用的启示。 从统计资料中,我们发现,保险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呈多元化与国际化态势。多种投资渠道有利于超大规模的保险资金进行组合投资,从而能够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并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逐步呈证券化趋势,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同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在保险投资实践中出现较大差异并形成不同保险投资模式。英美两国保险公司主要投资干有价证券,因为这两个国家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结构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者也有很大的差异,美国证券市场以债券为主,而英国证券市场以股票为主,表现到保险投资结构上就是美国保险投资结构以债券为主,而英国保险投资结构以股票为主。在美国,不管是寿险公司还是产险公司,投资债券的比重一直在70%左右,而英国的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债券投资只占20%左右。日本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因此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和信贷领域的比重较英美相对要高,日本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重一直在20%上下,债券投资比重也是20%。 如果要找一个和我们当前情况非常类似的案例,台湾的经验也许最有参考价值。台湾保险公司的投资分布既不同于英美,也不同于日本,最大的特点银行存款占的比重非常大,一直在50%左右,股票投资只占10%左右。另外,台湾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比重朋显高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在1990年前后,投资房地产的 资金占保险资金的比重达到30%,这和当时台湾的房地产升值有很大关系。1992年以后,不动产的投资比重迅速降到10%左右。 上述分析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保险资金投资的制窒设计时,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过分地强调国际惯例反而会使国际惯例在中国因缺乏合适的土壤而走样甚至夭折;而过分地强调中国国情则会使中国保险业与国际经济格格不入,不能实现与国际保险业的对接,从而最终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在中国人世后,与国际惯例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的,政策和实践模式必将因不适应新的形势而遭到淘汰。因此,必须将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国际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