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团(Citigroup)1月31日同意将名下的旅行者人寿和年金公司及几乎全部国际保险业务,以115亿美元出售给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从而实际上撤出了开发保险产品的业务。这起交易在国际金融业界引起的关注不亚于7年前桑迪·威尔(SandyWeill)先生的旅行者集团(TravelersGroup)与花旗公司(Citicorp)的合并,当年那起著名的并购案被认为是揭开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序幕。
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旅行者集团与花旗公司的合并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个案。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已实施60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对美国乃至世界金融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中国金融业基于现实的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一直保持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但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同样受到中国金融企业的关注,一些国内金融企业以花旗为目标,搭建涉足银证保等各领域的金融集团架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更是响亮地提出要做“中国的花旗”。
然而,花旗集团却在7年之后在混业经营的路上来了一个急刹车,继2002年售出其财产险、意外险业务后又一次了断,售出了其绝大多数的人身保险业务。这种战略调整,有其国内环境变化的因素:检查官斯皮策对包括达信在内的保险企业的调查起诉,使保险经营者承受着更多来自监管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混业经营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也受到质疑。据悉,像花旗这样的金融集团从保险业务上获得的利润要远远低于其商业银行和零售银行业务。此次交易也证明,花旗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ChuckPrince)正在实践他此前的诺言,把资本分配到具有最佳增长前景的业务上。
花旗的这起交易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金融超级巨无霸未必是适合所有金融企业的惟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