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的“21世纪社会政策新理念——个人账户与养老保障”国际论坛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指出,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经超过6000亿元,并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在扩大。做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对政府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政策选择问题,而是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大方向,不能动摇。不做实,30年后中国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空账”将达到62000亿元;做实,30年后可以积累11万亿元,两者比较,显然做实账户更符合中国实际。 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城镇养老金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该制度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人口年龄结构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单一的现收现付体系弊端和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养老金需求越来越大,供给增长却十分有限,一些企业不堪重负。 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于中国国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选择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部分积累制”模式。但运行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最大的问题在于,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对诸多历史矛盾的化解缺乏有操作性的办法,造成个人养老账户和社会统筹养老账户资金的混用,为弥补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的不足,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资金经常被挪用。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每赡养一名老人所具备的劳动者越来越少,如果不尽早做实个人账户,当中国的劳动力大军若干年后开始大规模退休时,目前还是人不敷出的整个老保险制度,可能会演化成一场养老金支付危机。 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中国首家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董事长徐建军说,人口老龄化对于全球来说都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在中国未来的15—20年中显现出来。目前中国的现状是,85%的人没有正规的养老金保障,那些已经拥有养老金保障的人也得不到完全的保障。随着我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逐渐做实,这将使养老保障的政府负担部分逐渐减弱,而个人账户的概念得到强化,企业年金也将走向规范发展的道路。无论是启动企业年金的制度安排,还是强化个人账户的功能,这都是中国政府进行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养老基金的管理与运作,将成为政府、企业、个人所关注的焦点。 据记者了解,中国保险业很早就意识到养老金市场的巨大潜力,并不断地从精算、IT、投资、产品开发、销售及服务等方面加强自身实力,以期以专业理念和专业人才发展养老保险业务。此次代表保险监管机构参会的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制度处处长王治超说,自我国人身保险业务恢复以来,保险公司就一直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现在已经在市场培育、方案设计、资产管理、资金运用和年金发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寿险业务和养老保险业务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寿险业的许多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养老保险领域。 2004年12月,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保险的若干指导意见》,这是保监会推动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代表了保险行业大力发展养老保险的共同声音。去年底,平安、太平两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也相继获准开业。我国第一批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市场供给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