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虎视眈眈中资不甘示弱
业内很多人士多预言,2005年随着更多外资公司登陆中国,保险市场火药味将会尤为浓烈。日前,随着中英人寿“三地首张外资团单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团险业务对外资开放以来首张外资保单“出世”,这似乎让人们听到了一声意味深长的号角,接下来很可能就是中资保险(尤其是团险)保卫江山战役的正式打响。
团险、年金两大战场一触即发
在新年刚临之时,太平洋安泰人寿在上海宣布,已正式获准经营团险业务,本月有望推出第一批产品。同时获批的还有上海的广电日生人寿保险公司,这是首批正式获准试水团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中外保险公司首先于团险市场的角力迫在眉睫。拿到首张国内外资团单的中英人寿总裁张文伟就显得踌躇满志,并对公司实力信心十足。他认为这在中国保险史上意义非凡,他提到公司的客户中包含了不同类型的企业,这正说明了公司的实力。同时也表明了中英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外资保险公司凭借中外方股东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快速拓展团险市场。据了解,除了中英人寿得到股东中粮的大力支持外,中石油可能会将公司的团险业务交给控股的中意人寿。股东团险潮似乎有迹象将在外资保险中涌动。据中英人寿团险事业部助理总裁常颖介绍,依靠外方股东的强大技术优势,通过顺畅的投保流程、快速理赔办理和专业的人力资源、法律、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服务。除去团险,另一主战场企业年金市场也一触即发。业内人士认为,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丰富的运作经验、成功的产品及技术系统。一旦闸门开启。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企业年金市场应该是轻车熟路。近年来,安联集团、荷兰国际集团等都主动参与国内企业年金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无偿提供其管理经验,其目的很明确,为提早介入这一市场打基础。而中资保险本身开展团险业务时间短,经验欠缺,所面临的冲击岌岌可危。北京大学保险学者孙祁祥认为,在过去20多年发展中,我国保险业重规模、重展业、重短期扩张,轻效益、轻管理、轻长远发展,在保费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风险在增大,偿付能力普自不足;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保险人才储备和培养不足;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任不足等,这些才是中资保险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实质挑战。
中资保险沉着应“敌”
外资保险在去年年初就已显现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野心”,几乎每个月都有外资保险公司新开分支机构。甚至短期内,首创安泰人寿、中宏人寿、中英人寿、信诚人寿等数家外资寿险就纷纷宣布分公司筹建或开业。据统计,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增长速度已经是中资保险增速的2—3倍。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扩大,外资保险在产品设计和管理经营方面的优势也愈加明显。面对外资保险的来势汹汹.咄咄逼人,业内专家指出,要在全面开放后占据主动,尤要加强保险市场主体的培育。中资保险业主要是立足已有的市场主体,通过海外上市扩大主体规模,同时储备市场新兴力量。保险专家郝演苏认为,尽管人世后外资确实加快了重点城市的扩张,但在取消地域限制之后是否会全面布点还有待观察。中资保险公司已经拥有庞大的机构网络,经营区域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业务员广泛地深入到市场中去,在客户中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是中资保险的优势。
中资保险也并没有表现出胆怯和退缩,可以看出大多数保险公司还是积极迎战,在产品和服务上苦下工夫。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更多的中资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了多方位合作,各公司之间也多了些·团结抗战”的氛围,一改往昔自己的“圈地为营”。有学者建议,若要在持久的战役中守住阵地, 中资保险必须要提高工作效率,这包括及时出单、及时理赔等。在产品设计、后勤服务上务必追求差异化,个
性化,以此来吸引更多保户的关注。中资保险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外资保险,更能使我{门知己知彼,为我们学习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提供便捷。从此角度思考,外资保险的引入对我们大有裨益。
在“逆境”的磨砺中成长
大部分中资保险公司在感受着紧迫的同时有着较平和的心态,特别是并没有一味排斥和抵触外资保险涌人国内市场。总部没在北京的一中资寿险公司的高层人士就谈到,“激战和竞争都是现实,是不可避免的,外来竞争者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等,这些可以分享,同时在竞争中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我们有我们独特的优势资源:庞大的网络,对中国人情的熟悉,与客户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等。这些都足以作为资本与他们较量。从长远看,我们是不会输给他们的,况且在这样的逆境下我们能学到更多,成长得更快。”
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大势来考虑,市场的更广泛开放,更多的各类外资保险涌人中国的保险市场对我们自己的保险业大局是有着诸多积极意义的,对中资公司开阔经营思路,加深对保险经营内涵的理解;推动我国保险公司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偿付能力,树立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将促进中资公司全方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