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保险中介市场的方向 “过去了,不管怎么样都过去了,过去一年辛酸也辛苦,希望2005年能有更多一些好运”这是去年年关时分记者在采访一位保险中介业人士下意识的自语。相信过去的一年对于保险中介业内的人们而言,大都是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心境下度过的。也许正是这复杂的心境使得人们面对2005年,有一种凝重感的谨慎和期待。 保险经纪:卖足了力气不讨好 过去的一年里,保险经纪似乎常常是以一个努力“实足了力气向大家请安”,却很少有人待见的孩童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似乎保险公司和客户对其都没有好感。保险公司对经纪人晋谝存在排斥心理。他们认为,保险经纪人的出现,是抢了自己的饭碗。从客户角度来看,人们对保险代理人的熟悉和认知程度要高于对经纪人的认知程度,市场对经纪公司的真正需求仍未形成。从行业自身来讲,保险经纪行业刚刚开始运作,技术力量薄弱,经验不够丰富。 一位保险经纪公司高层就坦率向记者说:他认同保险经纪在市场弱势的观点,他认为原因并不是单纯的,制约保险经纪公司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它目前不能赢得保险公司和社会的信任。而保险公司和社会目前也欠缺先进的经纪意识。而最最关键的还在于保险经纪业的专业能力太弱小。实际上保险经纪业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壮志。前几年就出现过保险经纪与保险公估合作发展的研讨会,大有组成联盟共同“抗争”的姿态。,当时就有专家表示,对经纪公司而言,通过与公估公司结盟进行相互扶持式的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是经纪公司必须拥有相当的客户资源,这样的组合也并非是万全的上策。事实也表明,多数保险经纪公司在市场业务的开拓上并没有快步跳出各种藩篱,很多现实的问题还需要保险经纪公司面对,包括自身专业业务素养和管理上的瑕疵。 在年前,保险经纪业内重磅新闻不断,大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扎根江苏保险市场。引人瞩目的是民营资本的进入,使它成为了市场的惟一,民营资本开了运作保险经纪公司的先河。2004年12月8日,人保控股发起设立的中人保险经纪公司已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正式落户广州。公司董事长王焕亭表示,将从海外股东中聘请专业人士当顾问,提高公司的专业运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股东在中国外资企业中有众多“关系户”,可为中人经纪今后拓展业务提供更多客户源。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已将保险经纪作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加以拓展。除了在广州设立中人经纪公司外,近期,还将在北京、上海设立另两家新的保险经纪公司。业内专家很是看好,认为中人保险经纪有可能会改变国内保险中介市场的格局,更使人值得期待的是日前(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修订工作已经结束,将于近日颁布实施。参与修订的有关人士介绍,此次修订版建立了保险经纪公司的退出机制,有问题的经纪公司将会被市场无情抛弃。同时,在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上,放宽了对学历的要求,强化品行的审查,规定在考试合格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品行方面的要求 才能取得从业资格。对高管人员的诚信记录审查成为硬指标。保险经纪峰回路转并非遥不可及。 身份!身份!保险公估的命根 相同的是处境,不同的是痛症。保险公估比起保险经纪在过去的营生上也好不到哪去,它最大的痛在于身份的缺失。这样的隐痛让许多当事者“挫伤自尊感”。公估公司的公估业务主要来自于保险公司的委托,业务来源存在着局限性,而公估费用又是保险公司支付的,因此看“东家”脸色是自然的事,公正性也就自然被被保险人所质疑。从我国现行的相关保险法规来看,保险公估人的公估结论对保险当事人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保险人对保险公估人的公估报告不满意,保险人可以不予接受;如果被保险人对保险公估人的公估报告不满意,被保险人可以与保险人继续协商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保险公估的威信在法律上难以保证。这些都是保险公估受气的原委。资金有限,经验欠缺等等这些保险公估公司自身的“营养不良”,都决定了它在保险公司面前的弱势地位。 上海大洋保险公估公司董事长许跃宁曾说:”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得保险公估在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之间显得可有可无,仅仅成为调解为主、鉴定为辅的‘老娘舅’。由于业务大多来自于保险公司,不得不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也影响了保险公估的公信力。”民太安保险公估公司董事长杨文明就提出:“期望能让保险公估人的特许地位,用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而有业内人士却认为,“通过法律赋予保险公估特权的做法,并不合理。保险公估机构更多应向律师事务所的方向发展。”看来保险公估想要为自己证明身份恐怕并非朝夕之时能完成的。而一些业内专家就建议,保险公估公司既可以选择法人化的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选用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合伙制可以充分发挥多方合作的优势,既有利于取得保险公估资格的公民,通过设立合伙制的保险公估公司进入保险市场,又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培育,增强保险公估市场供应能力,值得盼望的是.据了解在此次的《保险法)修订讨论提纲中,保险公估公司的定位问题已被保监会列入修法讨论重点。 保险代理的期待 在保险代理中,如果说保险业最亲密的金融机构的“战友”,那无疑是银行业。随着银保合作的不断细化和深入,每当你去银行办理业务时,一定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保险公司的产品映入你目光。他们之间似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微妙联系。邮政机构也踏出同样足迹,邮政代理保险业务也已不鲜见。在保险资金入市后的今天,一个让保险与证券亲近,的绿色通道似乎正在敞开。这样的天时让保险与证券合作的可能更为近在咫尺。近来就有业内专家建议,应该借助保险资金入市的东风,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保险投资证券化发展。保险投资证券化是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新潮流,对各国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着保险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新方向。专家认为,保险投资的证券化发展,不仅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而且能使保险公司获得相当可观的投资收益,提高保险业经营的稳定性和偿付能力,是保险业逐步走向与证券业混业经营的新趋势,对金融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保险投资证券化对调整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提高宏观金融运行效率,保险职能的全面发挥,壮大我国保险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