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下午,本报编辑部接到新闻线索——某种信用保险产品申请专利,国家专利局已于去年年底受理此申请。
记者与线索提供者联络,线索提供者就是专利申请者;在深圳,名叫张旗。他没有透霹产品的具体条款,只说和二手商品房的交易有关,对于二手商品房买卖裳方采说,买方先付钱,担心一旦钱付出去,房子拿不到手;卖方先交房,担心房给了对方,钱收不回来。此产品可以将双方的信用风险通过保险产品交由保险公司承担。
张旗原先在财产保险公司工作从事市场分析工作,对产品、销售队伍也有涉及。在实际工作中,他感到现有的保险产品不能完全满足百姓需求,更多地是国外同类产品的拷贝。他强调,他申请专利的信用保险产品,从社会需求人手,直接将百姓需求转化为产品,前期进行了充分、广泛的调查。
记者质疑,保险公司有专业的市场调查人员、专业的精算人员、还有一线销售人员的信息收集,怎么就能判定他申请专利的产品一定优秀于现有产品。他透露,他正在注册成立一个金融产品研究所,现有5个人,因为名称有“金融”字样,审批可能会费些周折。该信用保险产品的开发人员,大多数是他从保险公司聘请的兼职人员,专利是以他个人名义申请。他说,以非保险公司的第三方开发保险产品,产品开发形式发生了变化。至于申请专利,包括给报社举报新闻线索,一是可以借机推广产品,拓宽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渠道;二是藉此推动国内本土化金融产品的发展、研究,以知识产权为依托提高本土保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张旗说,设计信用保险产品并申请专利,看好的是目前国内信用保险市场的巨大空间,前提肯定是要和保险公司合作,最好有实际的销售市场,形成一定的效益。像平安、太平洋、太平这样的公司,是他比较看好的合作对象,集团公司的运作框架,有利于形成产寿险交叉销售,对产品推广有利。他会先寻找上市公司合作,他说:“所有的合作都必须基于诚信的基础上,双方都负有为对方保密的义务。”目前,他已经和一家财产险公司开始合作谈判。
在张旗的线索说明中,他为自己的专利申请表述为“此举开创了国内保险产品申请专利的先河”。至于能否获得专利申请.张旗说,可能审批过程比较长.除非国家专利局相关人员能认同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所强调的以需求导向创新保险产品,既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又防寸过度保护”。
编后:为加强和基层的沟道和联系,本版自本期始开设“新闻:热线”栏目。本栏目文章以电话来访为主,或是对新闻线索的即时反映,或是时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力求时效性。欢迎读者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