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有关新型手术意外险将在北京一些三甲医院推出的新闻报道一茬接一茬,可以说吊足了社会各界的胃口,但由于这个险种迟迟未能组织实施,也引发了各种猜测。据记者了解,新型手术意外险的上市之所以一再推迟,主要是因为一些组织实施的技术环节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保险公司的态度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所在。
确切地说,手术意外险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0多年前,人保、太平洋、平安和华安等保险公司就先后推出过类似的保险产品。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这些产品普遍因为保障范围小、费率统一等原因,市场反映平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型手术意外险之所以前面加了一个“新”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新”,就是这个产品是由一家保险经纪公司开发的,也算业内一个创举。第二个“新”,就是这个产品对手术意外进行分科分项设计,并且依据手术风险的不同设定费率,保险责任除了死亡和残疾以外,还涵盖了手术意外造成的典型并发症。第三个“新”,就是相对于医疗责任保险而言,这个产品绕开了“医疗责任认定”这个环节,在一些责任难以界定的情况下,投保的患者仍然可以获得赔偿。
“手术意外险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可以作为解决医患纠纷和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上个月26日举行的一个关于分担医疗风险的研讨会上,中国医师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郑雪倩律师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而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认为,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推动和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是最有效的缓解医患矛盾的途径。“而分散医疗风险,重点在于手术意外险。”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统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而新型手术意外险的研发单位———天道保险经纪公司在对全国数十家三甲医院和十余家二、三级医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医院70%以上的医患纠纷产生于手术治疗过程中风险的发生。
“通过患者购买手术意外险的方式,与现行的医疗责任险相互补充,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患者和医疗机构提供保障。”天道保险经纪公司总裁李小明说。他认为,一家三甲医院每年有8000到10000例手术,而全国有18000家左右的三甲、二级和三级医院,如果每个手术意外险按1000元保费计算的话,那么手术意外险的潜在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元以上。
站在在商言商的立场上,对于这个诱人的市场,保险公司当然不会袖手旁观的。“我们和国内很多保险公司都进行了洽谈,大家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李小明说。据他介绍,天道保险经纪公司已经与3家保险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还有好几家保险公司也在打听相关消息。
据了解,尽管保险公司对这个市场纷纷表示看好,业内人士仍然透露,新型手术意外险的上市时间之所以一再推迟,主要由于保险公司的态度模糊,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天道保险经纪公司和医院方面谈得都很顺利,但保险公司这边就比较难了。”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说,“因为这是一个由保险经纪公司开发出来的产品,一些保险公司做市场的人都非常认可,但产品开发部门的这一关却很难过,他们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产品。”
某保险公司的一位人士则透露,公司还是有些不踏实。“如果这个产品的市场做成了当然好,但如果做不好,人家会说我们跟着经纪公司瞎凑热闹。”
不仅如此,保险公司在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忧虑。有些保险公司就认为,关键在于医疗意外难以界定。因为新型手术意外险只赔付手术中的意外事故,不赔医疗责任,搞不好最后保险公司还是得卷进法律纠纷当中去。
李小明对此的解释是,新型手术意外险采取的赔付原则是一旦发生手术风险,只要患者和医院都没有提出属于医疗责任范围的,就进行赔付。如果医患双方意见不一致,则进行纠纷调节,最后保险公司可以再决定赔付与否。“由于这个产品是定额保险,而且根据数据统计,医疗责任的赔付只占意外损害赔付的3%左右,因此,不能说法律纠纷一点都不会没有,但相对于医疗责任险来说,手术意外险所能引起的纠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像车险一样,也有纠纷,但大家都在做。”李小明说。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新型手术意外险在产品设计的理念与传统的产品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保险公司来说这又是一个新课题。而该产品能否早日进入市场,不仅取决于保险公司对该产品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而且也对保险公司的承保和理赔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毕竟保险公司中,既懂医疗又懂保险以及法律的专门人才并不是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