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温总理:我们这些老人,都是依靠子女来深圳定居生活的离退休干部。现在感到最大的危机是“老有所医”的医保问题:一是收入低,个人负担重,难以支撑昂贵的医疗费;二是报销手续十分烦琐,且时间拖得很长;三是原单位建制不在了,药费报销不知找谁办理,“保障”很难落实……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实行全国医保联网,有病就地治疗,发生的费用由两地医保部门结算。(5月10日《南方周末》)
据报道,以上内容是17位老人给总理的上书。其实,渴望全国医保联网的不仅是这些老人。几年前,妻子随我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城市,在办理各种关系转移时发现,医疗保险不能随着户口迁移而转移。有关部门给予的答复是:各城市间医疗保险不联网,医疗保险是严格的属地管理,属于“地方粮票”。这意味着,妻子过去在原来城市缴纳了近十年的医疗保险,作废了,白缴了。到了新的城市,她的医疗保险费还要从零开始缴纳。
医保政策“画地为牢”,受损的是百姓,受益的则是医保机构。比如,由于离开原来城市,妻子过去所缴纳的数目不菲的医保费,就成了他们的额外收入。再比如上书的那些老人,虽然他们有医保,但在深圳看病花费,很难在原来城市医保机构报销,缴纳了医保却无法受益于医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变换工作地点很平常,大多数人不会因地域分割的医保制度而放弃流动机会,因医保而经济利益受损的人,数目应十分庞大,而那些医保机构,因这个政策得到的额外收入,数目肯定小不了。
医保的这种“地方粮票”政策,侵犯了人们的医疗选择权,阻碍了人员流动。无疑,随着中国人口流动的加剧,医保已成为继户籍制度后,另一个束缚迁徙的制度。有关方面对此解释有三:各地政策不统一,保险费征缴比例不同,政策千差万别;医保卡有的单独制作,有的和银行共用,各地软件平台不一致;异地的医疗机构不受参保险所在地政府管理,难免发生一些不规范行为。我想,这些理由,都不该成为医保联网的障碍。全国统一医保政策,绝不是特别难的事。如在德国等国家,社会保障系统全国联网,每个参保人员在国内各地,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的医保账户,不会因流动而使原来缴纳的医保费作废。
都说现在是“e”时代,网络技术非常发达。在我国,金融机构可以全国通存通兑,户籍可以全国联网查询,养老保险也可以联网,医疗保险为什么就不能联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就呼吁打破医疗保险地域壁垒。所以,医保全国联网乃大势所趋。在笔者看来,那些“画地为牢”政策的受益者,能不能为了百姓利益,放弃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既得利益,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