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当众多业内外人士对保险公司提高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翘首以盼的时候,笔者听到了另一种不和谐的声音:作为两家保险巨头的高层竟然反对提高预定利率!作为一名保险用户和保险频道的编辑,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有些话如鲠在喉,不说不快!笔者不禁要质问:保险公司的高层们,你们是对股东负责还是对保户负责?
什么是寿险预定利率
简单地讲,设想我们所缴纳的保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作为进行风险事故赔偿所需要的成本,另一部分就是超出这部分成本而暂时寄存于保险公司的带有储蓄性质的资金。因为寿险产品一般都是长期的,保险公司可以运作这部分寄存的资金,获取高额的利润。为了公平起见,作为借用保户这部分资金的成本,保险公司会对保户暂时寄存的那部分资金许诺一定的回报,这个回报的比例就是寿险预定利率。反映在保险产品的价格上,直观地讲,寿险预定利率越高,寿险的产品价格越低;反之,寿险产品的价格就会提高。
目前寿险预定利率的上限就是1998年保监会发文所规定的2.5%。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保险公司进行恶性竞争而任意提高预定利率最后造成偿付能力下降的风险。业内所熟知的所谓“利差损”遗留问题,就是在1998年之前保险公司出售了大量的高预定利率保单造成的。
2.5%上限不得不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储蓄型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在2.5%以下,但由于其收益略高于一年期银行存款而成为消费者青睐的理财产品。随着资本市场进入加息通道以来,这类保险产品越来越受到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挤压。保险公司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开始主推以分红、万能和投连为主的寿险产品,或者将一些产品改头换面。但无论进行何种改变,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还是严格按照保监会的这一规定进行设定。
2007年7月21日央行加息使得一年期存款利率升至3.33,而财政部将利息税由20%降为5%,从而使得扣除利息税之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首次超过寿险利率的2.5%上限。到了2007年8月21日,随着央行再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涨至3.60%,与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之间的差距再次扩大。毫不夸张地讲,在当前的预定利率水平下,储蓄型的寿险产品毫无吸引力可言。
巨头们的打算:利用信息不对称,继续低成本使用保户的资金
相对于银行存款和债券产品而言,保险产品比较复杂;精算师们通过复杂的计算,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安排了花样繁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方式。由于绝大多数保户不具备现值计算的能力,而仅仅满足于长期的简单倍数回报,所以尽管多数固定收益的寿险产品实际的收益不高于2.5%,保险公司每年仍能取得成百上千亿的保费收入。
那么作为保险巨头的高层,为什么反对保监会提高预定利率呢?他们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利用信息不对称,继续低成本地使用保户的资金,然后在资本市场运作,最后赚得盆满钵满;或者通过现有的低成本保单来为此前的高成本保单买单,也就是堵上“利差损”历史问题的窟窿。而一旦保监会提高这个上限,或者利率市场化之后,其他保险公司提高寿险预定利率,更多的消费者会意识到其中的猫腻从而拒绝购买现有利率水平的寿险产品,他们的如意算盘就会落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保户是保险公司的衣食父母
我们强烈呼吁有关监管部门尽快提高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否则寿险业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中国人寿和平安公司的7月单月保费已经创本年度新低,虽然这也是季节性的正常调整的结果(历年7月份保费收入会出现低潮),但我们希望这预示着消费者在持币观望——这说明消费者已经逐步成熟。
至于那些希望达到独霸市场控制定价目的的保险巨头,请不要忘记:保险是一种负债经营,保户是保险公司真正的衣食父母,他们源源不断的资金是保证保险公司永续经营和运转的能源。如果你们只愿意与股东们分享利益,而不愿意与保户共享经营成果,那么就是本末倒置,饮鸩止渴。最后保户们会作出一个选择: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