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市保费收入累计482.64亿元,同比增长19.43%。在总体增长过程中,保险公司间的竞争愈益激烈,市场座次排名出现交替更迭,其中寿险公司变化最为明显。
寿险:投连烘托黑马
2007年,寿险保费收入358.44亿元,同比增加57.70亿元,增幅为19.19%。总保费排名上,平安、国寿、太保、友邦、新华、联泰大都会分列一至六位。
联泰大都会人寿借力投连险攀升至沪上第六的位置,成为本年度进步最快的公司。联泰大都会人寿自去年4月起推出“财富精选”投连产品后,在工商银行(601398行情,股吧)和花旗银行等网点热卖,其银保保费收入19.7亿元,位居沪上首位。跃升至沪上寿险第六的联泰大都会人寿,2006年还默默无闻,全年保费收入仅1.8亿元,只居市场第十七位。同样受益于投连产品的还有海康人寿、信诚人寿、中意人寿等,其保费增长率均超过100%。
国寿和平安近年来一直在角力沪上寿险第一的宝座。2006年,国寿以0.41个百分点的市场优势重新坐回第一的位置;2007年,平安则以0.93个百分点的份额优势胜出。个险一直以来都是平安人寿的优势,其42%的市场份额几乎是国寿的两倍。团险则是国寿的强项,稳定在47%的团险份额让平安难望项背。于是,银保业务则成为两家一争高下的焦点:2006年,国寿凭借万能险在银保市场一支独秀,而2007年,国寿由于险种调整以及受到合资公司的冲击,银保业务下滑至第五位,这也直接导致总保费被平安超出。
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分别位列第五和第七,凭借多年来在银行的渠道积累,不论是之前走俏的分红险还是新近热卖的投连险,两家公司在银保业务上的步伐不相上下。但在总体增长率方面,泰康人寿72%的同比增长是新华人寿的4倍,显示了强大的后劲。
2007年的特奥会让中保集团扬了名,而已经把宣传触角延伸至居民小区的太平人寿作为子公司自然也增光不少。但其2007年的成绩单却不那么光彩照人:总保费8.09亿元,同比下降34%,银保业务量萎缩近一半,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三度更替亦或影响了业务开展的稳定。
改名后的中德安联同样迎来了新的领导班子,并大举引进同业“强将”,但在业绩的门槛上,中德安联笑得却并不灿烂:总保费4.7亿元,同比下滑32%,虽然个险1.1亿元的平台和前年持平,但团险业务保费仅有前年的四分之一。
产险:外资蓄势待发
2007年,产险保费收入124.20亿元,同比增加20. 82亿元,增幅为20.14%。总保费排名上,人保、太保、平安、中华联合、大地、美亚占据前六位。
人保、太保、平安的排名依然不变,三家市场总份额53.1%,在车险市场上的总份额达到60%。车险市场一直是产险领域的大头,中华联合车险保费7.1亿元,市场份额10.86%,总保费排名第四。大地保险经过业务结构转型,市场排名也攀升至第五位。
外资产险在经历了几年的蛰伏后开始发力,虽然仍不能涉足交强险,但在责任险、保证险、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领域表现出色。美亚连续两年坐稳第六的位置,去年责任险保费1.97亿元,超越平安产险跃居第一。随着分改子的成功以及在华投资的加大,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同时,三井住友、东京海上日动、皇家太阳等外资产险纷纷完成分改子,这为其业务深入发展打下良好铺垫。
国寿财险作为一家新公司,在业务启动仅5个月的时间内,便取得了1.3亿元的车险保费,这几乎是永诚财险和阳光财险一年车险业务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国寿财险的业务基本上全来源于中介渠道。消息人士称,和从众车险中介的合作是其业务“高起点”的主要原因。
华安在大打直销门店牌的同时几乎放弃了车险业务,去年其车险保费仅有588万元,而2006年其车险保费还有6000万元。去年天安保费同比减少了近1.1亿元,房贷险退保是造成保费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