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与以往单一类型产品主宰市场的格局不同,2008开年的“开门红”里,我们看到的是分红、万能和投连三箭齐发的景象。
在上海这个标本性的市场,2008年1月的“开门红”达到了创纪录的环比近44%增长,此前的2007年,这个数字未超过两位数。
投连倍增
显然,在过去的一年,投连抢占了最大的风头,从收益到市场,统统如此。
本刊的统计也表明,相比2007年同期,上海市场保费结构之最大变化,显然来自于投连的异军突起。
在2007年1月,上海市场仅仅有平安、太平人寿、友邦、中宏、金盛、信诚和中意人寿等七家寿险公司有投连险保费收入进账,并且大多来自于1999-2000年销售的老投连产生的续期收入,当月,整个上海市场26家中外资寿险公司(瑞泰人寿未纳入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故未包括),该项保费收入不过1.4亿元,其中平安人寿即占去五成份额。
2008年1月,在同业公会纳入统计的30家中外资寿险公司中,有近20家已经推出投连产品,该月,投连险保费收入大约8.8亿元。相比2007年同期,多数公司收入倍增(因为原先基数过低,太平人寿甚至超过上百倍增长,其中:泰康人寿和联泰大都会都各有超过2亿元的进项,成为执牛耳者(见表1)。
这样的收入,出乎部分市场观察者的预料。
实际上,此前数月开始,由于股市的波动,A股联动最为紧密的投连曾怀疑受到牵连,比如,在2007年12月,当年投连最红的主角,其投连保费收入低至8250万元左右,被怀疑是受A股波动以及前期销售力释放殆尽双重因素夹击所致。
不过,另一个行得通的解释是,在过去一年,其业绩提前超额完成,导致年末业绩减速。
有两个可以印证的数据:其一,2008年1月份,该公司投连保费收入重新冲到2亿元的平台;其二,2007年12月,其他多数销售投连的公司,尤其是泰康人寿,并未有出现类似业绩滑坡症状,其12月投连保费收入甚至创下了当年的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场两大投连巨头,其产品形态相差甚远,比如,联泰大都会至今以最低收费标准通行花旗、工行等最高产能渠道;没有类似花旗的独家强力支持,泰康仍然亦毫无优势的3%初始费用,2%买卖差价渐渐与前者抗衡。
即使在投资方面,两家亦风格迥异,泰康的“主动型”投资似乎成就了其近期震荡市中的不败地位;而联泰大都会的“被动型”、“FOF”策略,以及零转换费用和买卖差价的费用设置,亦令其“进取型”账户风险加大后,仍旧有“牌”可出(有关投资收益表现,详见本期《到后方去!》一文)。
万能、分红 收益决定市场
A股的震荡不仅没有震掉投连的份额,相反还带来了分红和万能的机会。
比如,相对A股的震荡,万能险近年来每月上扬的结算利率显然来的更为牢靠和现实。
实际上,中国寿险业最大的三家,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和平安人寿,都没有推投连险或者尚且没有将它变成最重要的收入支柱。
http://image4.eastmoney.com/3/topic/2008/20080312091923265.jpg
尽管,这可能让它们失去一些机会,但似乎并没有妨碍各自的增长。
比如,中国人寿至今仍旧以其分红险通吃市场,2008年1月,其上海分公司该项保费收入超过6个亿。来自非公开的消息称,该公司分红利率达到5%-6%的高位。此外,尽管该公司也于2007年推出万能产品,但至今为止都远远不是主流,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其相关万能产品的结算利率,相比同业,显得一点都不具有吸引力(详见本期《结算利率逆市上涨》一文)。
最为低调的太平洋人寿,在投连上亦没有动作。至于平安人寿,尽管其是国内投连的首创者,并且在去年秋天也推出了两款新投连产品,但仅从上海市场上来看,其对保费收入贡献并不非常明显。
二线公司的格局更为有趣,实际上,相对而言,这些规模更小的公司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市场灵活性,其增长也比前者来的更为强劲。
比如,从来“死掐”泰康的新华人寿,尽管其近两年来一直处在前任董事长关国亮挪用保险资金一案的阴霾之众,但其激进或曰进取的作风并未改变。
实际上,其在2007年,在三大产品线上均费心做文章:分红险的特别红利金、万能险的双重结算利率设计,以及老投连创世之约的重新包装上市,处处用心机。
不过,最终令其保费不减的,仍旧是分红和投连两大传统产品线。
其中原因,之一应在于其对万能产品结算利率的激进手法,根据本刊统计,新华人寿相关万能产品结算利率2007年以来一直都是行业最高水平之一(详见本期《结算利率逆市上涨》一文。
2008年1月,其在上海市场寿险保费收入达到4.6亿元,超过老对手泰康近3成,并且其中近4亿元为万能险所贡献。
这不仅仅是新华人寿一家的策略。
根据本刊统计,在万能险结算利率方面同样激进的多家公司,比如生命人寿、合众人寿,其万能险保费收入同比与环比都出现较大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