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媒体刊发了对中国保监会下属某地监管局长的采访。本以为该局长的一番话可视为对该地保险行业现状的一种概括,但读完采访文章,笔者对该地区保险业的现状顿生疑窦。
监管“不作为”
这位监管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许多投保人通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和代理机构的营业员缴纳保费,由于保险机构繁杂、现金管理不严,加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近年来该地区频频发生保险营销员诈骗截留挪用保险费的案件。
如果是局外人说此番话尚可理解,但从保监局长的嘴里说出来,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乱象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监管部门在干什么?
正是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感到了这位局长的“不作为”:仅仅罗列该地市场的一些现实情况,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站出来说三道四的。但一位保险业的监管局长,站在这样一个低层面上,对不规范的行为如数家珍,却没能提出相应的监管举措,显然已到了监管失控的地步。
或许这位局长自有苦衷:“我们只是行业的监管部门,不可能对保险公司的市场运作有更多的介入。”如果确实如此,那就更证明了:保险业诸多不规范行为,正是不少监管部门长期不作为所致。
监管滞后阻碍市场发展
事实上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保险市场的不规范行为,与某些地方的保险监管松弛是大有关系的!某些监管部门善于停留在下文、发号施令的层面上,而不善于对市场作出恰如其分的归纳与分析;善于事后作严加处罚的决定,而不善于对保险公司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与符合市场的指导性意见。比如保险公司在追求业务高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规范展业行为?比如在严处不规范展业行为中,如何对新的展业手段进行有效探索?比如在规范保险市场的运作中,如何优化并提升整个保险大环境?离开了这些,结果当然是保险业的发展远滞后于现实的需求。
共性问题亟待深层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保险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径,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共性的问题,仅凭一家保险公司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但作为保险业的监管部门,应该也完全能担当起这样的职责,以解决行业的共性问题。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监管手段,要么是对保险公司的指责,要么是发文撤职这样一种浅层管理,对市场分析后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性意见却少之又少。
所以,尽管保险市场的水很深,尽管局长的一番话很浅,但依然能窥视出中国保险业之所以事非多多的症结所在。
不过,笔者还是相信,这样的监管局长在中国的保险业仅是“百里挑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