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如今是各家保险公司力拼的产品。为了促进分红险的销售,许多保险公司更是将分红险定位于银行存款的有力竞争者,并通过银行保险渠道的推销来吸引那些本打算选择传统银行存款业务的潜在客户。
数年前,保险公司和银行在销售万能险时夸大收益隐瞒费用导致万能险投诉连绵不绝的事件仍在眼前。为了避免读者成为分红险的受害者,本文将对市面上常见的一些分红险收益表述情况进行剖析,让读者能够更清楚的了解这些“巧妙”表述背后的真实状况。
降低收益预期最重要
分红险,收益主要来自两块:1)保证回报。此款是按照分红险合同的规定,每隔若干年返还投保者部分现金,只要投保者一直存活未触发相关的人寿保障条款,那么这部分的回报是固定的,相关的现金流是可预期的。2)分红回报。分红险之所以被称之为分红险,就在于其除了保证回报之外,还会将保险公司相关运营中的利差、死差、费差三块收益中不少于70%的部分派发给投保者。不过正如本报此前所谈到的那样,根据保监会2009年年初发布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除向投保人提供红利通知书外,保险公司不得向公众披露或宣传分红保险的经营成果或者分红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在投保之前,你根本无从得知保险公司分红险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相比其它投资对象更具优势,不同公司产品之间的比较更是无从下手。这使得买分红险享受分红,很大程度上有点押宝碰运气的感觉了。正因此,可预期的保证回报部分,就成为观察各家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是否大方,是否为投保者提供了较高的保底收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既然是保证收益,那么自然不会太高。根据测算,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分红险的保证收益部分收益率都在年化(复利)1.5%上下。如果你看到分红险的宣传资料上出现大幅高于此数字的收益水平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往往是保险公司通过“巧妙”描述,在误导你了。
不要被单利表述忽悠
在表述收益率时,有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复利存在利滚利的特性,所以在数字相同的前提下,复利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反过来则是区间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年化的单利数字要高于复利数字。为了使分红险的收益率看起来更高些,保险公司往往会使用单利来描述收益率。
如某款很简单的趸交分红险,保障期为5年,5年后将返还107%的保费,即提供了7%的保证回报。按此计算,即可获得7%÷5=1.4%的年化回报(单利),看上去还是不错。不过请注意,上述描述是单利算法,若用更严谨的复利计算,那么实际年化回报仅有1.36%,出现了微降。因为回报数字较小,时间较短,所以还看不出两者的区别。让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比如某款分红险产品表示在投保30年后返还180%的保费,同时保单依然有效。看起来,这等于30年就获得了180%的收益,180%÷30=6%的收益,这是相当不错的回报了。但其实,若我们按照更科学的复利计算,则年化收益率其实不过3.5%,一下子少了四成。可见单利复利的差别之大。很多时候保险公司仅仅披露区间的累计收益,就是要利用许多投保人单利计算的习惯而让他们自己算出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来。
当然,有时候,保险公司也会直接给出年化的单利收益率,这其中仍有陷阱。某款分红险表示若投保者在18周岁将按照2.5%的单利增长率来增加身故保证金。2.5%,这无疑是一个看起来还算不错的数字。但是请注意,因为这是单利增长率,所以年限越长,其对应的复利增长率便显得越小。如5年2.5%的单利增长,对应的复利收益率为2.38%;10年2.5%的单利增长,对应的复利收益率为2.26%;而15年2.5%的单利增长,对应的复利收益率为2.15%。显然利用单利描述,有助于夸大长时间段的实际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