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媚的春日午后,苏黎世保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赵亦斌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诠释了他带领下的苏黎世保险北京分公司的“中国生意经”。
策略:“稳”
“借助其在全球的金融实力以及风险管理的专业经验,为中国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有价值的风险管理以及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赵亦斌开门见山。
追溯苏黎世来华的发展历程,早在1993年,苏黎世就在中国大陆设立了代表处,但正式拿到财险营业执照,在京设立财险分公司,成为北京市场上首家获得财险营业执照外资保险公司已经是2006年5月的事了。
“去年我们的保费收入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在中国市场发展最快的外资财产险分公司,但我们在中国的策略是稳扎稳打,做精做细,关注长远与发展。”赵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公司两年来的发展状况和打算。
立足长远,苏黎世在“稳”的策略上舍得下功夫: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除了开拓市场,发展业务之外,更多的是专注在进行基础工作的准备和建设,例如: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进行产品条款的本地化体调整、保单的翻译,核保体系的培训,本地化调整,人员的招募与培训,网络的建立等。
管理:“精”
“苏黎世保险将积极进行细分市场的发现与培养,提倡‘专家型保险公司’。 随着社会发展的精细化,财产险领域的产品线也会朝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赵亦斌的神情不紧不慢。
的确,在市场竞争未达到完全饱和的前提下,主动选择精耕细作,是需要有足够勇气和耐心的。
每一家公司都会根据这个趋势调整与发展自身的产品线,这是行业横向的精细化过程。另一个方面是纵向的精细化。例如,汽车行业,我们培养与拥有的人才具有对整个汽车行业包括从上游到下游整个企业链条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因此对于这个行业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风险也非常了解,从而我们能够给客户提供一个覆盖全面的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包括一些甚至客户自己都没有想到的风险。而保险公司随着在这个行业业务量的增多,积累的经验增加,承担风险的能力增强,因而抗风险能力也增强,除了能给客户提供专家型的保险与风险管理服务,并且从价格上也能给客户带来实惠。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是国际上目前的一个主流发展方向,对于国内目前的一些新兴的中小型财产险公司,也是可以借鉴的一个发展方向。”
市场:“准”
“针对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责任险,苏黎世具有显著的优势。”显然,赵亦斌对面临的市场和公司自身的了解都有准确清晰的判断。
“我们的全球网络使我们具有处理海外司法包括美加的能力,包括当地的律师,对当地法律法规的熟悉和了解等,在解决出口产品的海外责任方面,让客户可以非常信任和放心。针对出口货运,苏黎世保险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拥有网点,可以及时快速处理在海外发生的各种问题。我们还开发了在海外上市企业的‘董事责任险’,这类在司法基础上的保单,更需要对海外当地司法与法规详细、专业的了解。”
“相比较中国的本土企业,外资企业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高。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服务的时候会更开放、更透明。对苏黎世保险而言,这是一块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同时我们也十分愿意与国内同行分享我们的经验,我们在5月将参与国资委的一个风险管理论坛。”赵带领下的苏黎世北京分公司在准确把握有效市场上,表明了其审时度势的态度和手法。
对于业务的精准甄别,不仅停留在对客户主体的选择上,苏黎世甚至将这种敏感的触角精准地延伸到了每一个客户一揽子保险计划的某个环节上。 赵亦斌特别谈到了公司前不久跟海信集团成功合作,为其提供出口产品责任险保险服务。与海信的合作,是苏黎世保险在国内家电行业该项保险服务领域的一次突破,而这种成功的模式是可以不断复制到该行业的其它类似企业的。
此外,“目前在国内市场,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仍然是学习和了解本地市场,同时进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并在实践中寻找与发现机会和市场。”知己知彼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寻找针对性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在多个细分市场上的精细化操作,成为第一或者市场领先者,逐步累积从而在整个市场上达到领先地位。”自始自终赵亦斌的温和中饱含着某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