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快到了,新保险法也临近实施了。面对新法,保险公司纷纷自查旗下保险品种,更新升级相关产品。尽管保险公司表示持有已停售产品的投保人所享受的保单服务不会发生改变,但投保人也不该因此将保单束之高阁而放置不管。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不少投保人自身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是到了对保单进行体检的时候了。
常规检查:家庭保险种类比例是否合理
个案:李先生是一家企业中层干部,34岁,并且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妻子是全职太太,现有一个两岁的儿子。李先生经济条件不错,也很有保险意识,买了不少储蓄型保险和投资型险种:自己买了养老险和万能险,给妻子投了养老险,给儿子也投了教育金保险,但自己的寿险保障只有30万元。
检查:主要经济支柱保障型保险太少。
中德安联寿险规划师刘静表示,李先生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首先应为其投保至少年薪10倍的寿险保额。假如李先生年薪15万,那么他的保额应为150万-200万。这样一旦李先生发生意外,其妻子儿子仍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按照李先生目前的情况,一旦其不幸身故,李太太根本无力再缴纳其他保险的保费,只能使用减额缴清(即减少保额、一次趸缴剩下余额所重新计算出的保费)。当初期望用储蓄型保险和投资型险种来达到养老、储蓄子女教育金的理财目标,也随之成为泡影。
建议:在各险种中,寿险、意外险、医疗险应是保险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保障型保单。因此,保单体检第一大常规体检应是理清保障的种类和比例。具体做法是,将家庭保单逐一整理,分析属于人身风险、医疗照护、储蓄投资的保障分别是多少,然后综合考虑每年的保费预算和保障需求,调整保单组合,让个人或家庭的保障更完备,同时又不会浪费保费。
最为简单的原则是,从预算的角度出发,保障型险种年缴保费宜占到年收入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