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是中国在2010年承办的两项国际盛事,两项盛事都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共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共迎来超过7000万人次海内外游客,刷新了多项世博会历史记录。
在这辉煌成功的背后,是中国保险业在默默地保驾护航。以世博会保险为例,从2004年开始,世博会保险工作持续长达6年。其间,在中国保监会的主导下,成立了由上海世博局、上海金融办和上海保监局为成员单位的上海世博会保险工作小组,最终上海世博会的保额达到数百亿元,圆满完成了对这一盛事的保驾护航。
对上海世博会这项盛世的保险安排实现了中国保险业的很多创举。
第一,与北京奥运会保险不同,上海世博会法定保险和规定保险的强制实施开创了我国政府大型活动项目实施强制保险的先例。上海世博会保险由法定保险、规定保险和商业保险三个保障层次构成,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一道保障上海世博会运营期风险的“安全网”。
第二,在承保人方面,人保财险独家承保综合责任险,其他三项规定保险则由世博保险工作小组主导成立了3个共保体(成员分别是人保财险、太平洋(601099,股吧)产险、平安产险、大地、华泰、天安、阳光、安邦、中华联合、三井住友、东京海上、大众保险等12家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护航世博会,作为上海世博局向参展者、供应商、服务商等推荐的相应险种的承保人。这一安排不仅改变了保险无序竞争的局面,而且开辟了一条保险全行业服务上海世博会的通道。
第三,开设了“中国人保馆”,这不仅是中国金融行业惟一的一座世博企业馆,也是世博159年历史上第一座在园区内独立设立的金融企业场馆。虽然名为“中国人保馆”,但实际上人们在这座展馆中看到的是整个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足迹。
世博、亚运等大型活动为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保险业的职能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利用此类平台开发深层次、多领域的保险产品与合作,不仅可以加快拓展保险业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而且有助于提升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
积极开展巨灾损失的理赔服务
一直以来,在万众瞩目的重大灾难事件中,保险业在发挥其保障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至5月30日18时,经青海省民政厅、公安厅和玉树州政府按相关程序规定核准,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人。青海保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8月2日,保险业共接到报案149起,赔付支出399.39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49.07万元,财产险赔款250.32万元。
(2)伊春空难。2010年8月24日22时10分左右,一架从哈尔滨飞往伊春的客机在伊春机场降落,接近跑道时断成两截后坠毁,部分乘客在出事时被甩出机舱。事故造成42人遇难,54人生还。事故发生后,保险业紧急行动,启动绿色通道,迅速开展“8·24”伊春飞机坠毁事故保险理赔工作,部分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赶赴伊春空难的事故现场,在第一时间送去保险理赔金并慰问受伤客户及遇难者家属。根据保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8月26日15时,“8·24”坠机事故遇难人员中已确认有35人在20家保险公司投保了人身险,预计赔付2543.98万元,人均赔付约73万元。航空公司对“8·24”飞机坠毁事故每位遇难旅客的赔偿标准总共为96万元人民币。可以看出,商业保险对受难投保人的人均赔付比民航赔付的标准低。
(3)上海大火。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至11月19日,此次事故已造成58人遇难。上海市政府表示,每位遇难人员将获得约96万元赔偿和救助金。上海保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3日中午,上海“11·15”特大火灾共有9家产险公司涉及理赔案58件。15家寿险及养老险公司确认共有17名被保险人身故(其中1名客户在两家保险公司同时投保),保额合计319.6万元。上海保险业已累计赔付831.52万元。其中,产险公司赔付579.71万元;寿险及养老险公司赔付251.81万元。商业保险在财产和责任领域保障作用明显,在人身保险领域,商业保险的赔付低于政府的赔偿和救济金。
可以看到,在灾害面前,保险监管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意识到位,行动积极,认真履行着自己的保障责任。但是,民众保险意识淡薄、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的保险投保率低、保额不足,严重制约商业保险在重大灾难性事件中发挥作用。当前民众仍然严重依赖政府而不是依赖市场手段转嫁风险,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检讨。在公众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宣传教育方面,政府、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各界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